首页经验总结模仿也要讲方法
下载文档
/ 3
全屏查看
模仿也要讲方法
还有 3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模仿也要讲方法


我国古代的文论,最出名的当属南北朝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在这本书里,刘勰谈到写文章如何继承创新时,举了一组例子:“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


这里面,一连串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矩式、影写、顾慕、瞻望。有专家认为这讲的都是模仿,我认为并非如此,把“顾慕”“瞻望”看成是模仿,多少有些牵强。


但是,这倒给了我启发——模仿是不是也有区别?能不能分出阶段?联想到小时候学书画也是从模仿入手的,我觉得写文章的模仿可以分为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影写。在刘勰的文论中,“影写”是放在“矩式”之后的,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两种模仿方式孰高孰低。在我看来,还是“影写”层次更低。很多人在孩提时学习写字画画,都有这样的经历:用一张比较薄的纸,蒙在别人的字画上,一笔一画照着来。这样画画叫做“描摹”,用在写字上就叫“影写”。现在,练毛笔字不仅有“描红”字帖,还有水写式的,练硬笔字也有摹写字帖,越来越方便了,但“影写”的本质没有变。


文章的“影写”没有这么直接,方法却大体相同——以别人的文章为模子,简单、机械地照搬照套。这显然是一种笨方法,却也有其积极意义,至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总比不动笔印象深,而且久而久之,多少会仿得有几分形似。所以,尽管高明的老师并不主张用摹写字帖来练字,这类字帖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第二阶段:矩式。刘勰创造的这个词,是作动词来用,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套路和样式来写文章。这与学书法时的“临帖”相似,比“影写”要高明一筹,因为你至少要琢磨范文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立意、布局、用典、措辞,文章遵从了、体现了怎样的规矩,进而想法设法参照范文、按照规矩去写。


在“临帖”当中,还有一种形式叫“背帖”,就是把字帖中每个字的点画、形状、用笔以至全篇的章法,都拓印在脑子里,眼前无帖,心中有帖,这样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一幅作品的气韵和风格。临摹的时候,眼睛不再盯着字帖,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笔下,运笔也会更加流畅。


把“矩式”这一招用好了,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能做到形似,如果准确理解和把握了原文作者的构思和笔法,完全有可能做到神似。“矩式”的文章类型越多,掌握的规矩、样式就越多。


第三阶段:会通。文章的类型多种多样,作者的风格更是多种多样,一个人就算穷奇一生恐怕也“矩式”不完。那该怎么办?办法就是“会通”。


先多看。多选一些美文范文:选经典的,使自己一开始就有高水准的参照系;选实用性强的,所谓急用先学;选与自己所写的文章内容相关、体例相似的,这样就可以“依葫芦画瓢”。


再多写。这个“多”,既是指数量多,更是指类型多、风格多。各类文体文种、各种文章风格,都要有所涉猎,正所谓大海不拒细流,量变才能质变。


最后还要多想。边揣摩边学习,边动笔边体悟,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文章的对比分析和反复实践,力求超脱于文体文种,掌握共性的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把不同的写作技法融为一炉。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说:“天下万事万物,尽有开门之锁钥。销钥维何?文理二字是也。寻常锁钥,一钥止开一锁,一锁止管一门;而文理二字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字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天下技艺无穷,其源头止出一理。”(《闲情偶寄·文艺》)这段话,充分说明融会贯通了写作原理,就掌握了打开各种文章写作之门的万能钥匙。


当然,再高明的模仿也只是模仿,模仿并不是目的。在模仿的基础上,既要力求“会通”,又要学会“适变”,还要善于创新,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写出千变万化、别具一格的文章。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