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页数 7 页
- 大小:31.98K
为您推荐
- 2023-09-16 05:21:56 市委书记专题党课:我们从哪里来、到何处去、该怎么走
- 2023-09-10 02:56:13 塞罕坝精神党课
- 2023-10-17 13:43:13 20xx年市直工委在全市机关党建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
- 2023-09-22 19:20:30 党组书记在党建工作会议讲话提纲01
- 2023-09-13 14:41:19 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解读党课发言稿
- 2023-10-08 18:03:19 县区长学习XX领导XXX在庆祝中国共**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发言
- 2023-09-25 00:46:29 专题党课:回首初心望来路,总有梦想可追随,做践行训词路上追风筝的人
- 2023-09-17 21:14:55 党史学习教育党课 弄通三个“为什么” 学透老一辈革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 2023-09-09 22:31:02 党课讲稿:党员干部如何做到想干事 能干事 会成事
- 2023-09-14 17:09:04 致敬建党100周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 2023-09-15 09:43:41 20xx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区县)
- 2023-09-25 22:02:35 在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专题党课:坚持人民至上 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从根本任务、教育公平、体制机制、学科建设、深化改革等方面展开阐述。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国家提供的利国利民的公共产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厚植于中国共**人一百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之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融通创新,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品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XX领导XXX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过多次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正确解决补短板与强质量、尊重规律与顺应民意的辩证关系。
一、聚力“两个大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对教育强国都有深刻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索。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认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而西方国家的强盛在于其先进的教育和学说。在《创设储才学堂折》中,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阐述了教育、人才与国家富强的密切关系。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人才是多方博弈的关键变量,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性力量。站在“两个大计”的高度,立德树人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根本遵循,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也是践行“两个大计”的时代要求。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注重品德修养,以德育才、以德蕴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关于立德树人这一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多次重要论述,不同的文件、会议也作过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人实现了对立德树人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立德的根本要求,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的用人标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才支撑。努力培养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期待、时代呼唤的人才,是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应有之义。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我们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多措并举。一是深化改革,建立长效机制。XX领导XXX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改革搭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大平台,构建大格局,打造有助于任务落实的环境和生态。二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支撑;要坚决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三是融会贯通,做好思想政z*工作。思想政z*工作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工作。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学生理论素养;要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注重二者的协同发展;要注重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要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动员全社会资源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二、聚焦“三位一体”,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位一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既表明了三者有机统一,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形态,也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特征,回应了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一是教育是基础,是推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一国的创新力、创造力成为抢占先机、获得先发优势的重要砝码,“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二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改革创新需要科技提供新的技术与载体,科技领域也是重要汇智平台和人才孵化器。以科技创新来引导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中,科技自主创新成为多方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依托。三是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和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由于人才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凸显,所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人才的表述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才”的定位已经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战略资源,提升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第一资源,这也表明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为关键的资源。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热词和目标任务。20xx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xx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xx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指出上述目标并作出战略部署。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根本宗旨。需要指出的是,“满意”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随着世情国情社情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意”的标准和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更为多元化。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出现差异。因此,要把教育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需要处理好补短板与强质量、尊重规律与顺应民意的关系。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和普惠发展,解决群众在教育上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教育公平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要抓好育人这个“牛鼻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眼于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具有总体性、战略性特征。规划要落地,需要综合研判,抓住重点,由点及线带面,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一是更加重视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从育人主体层面看,办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家庭、社会都是育人的重要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一方教育的缺位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家校社”在教育层面的有机结合,构建各方协同育人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应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二是更加注重实践育人。推动学生走进工厂、社区、乡村等实践课堂,见证时代变化,感悟发展成就。从人才素质角度看,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懂得书斋里的学问,而且要体察真实世界,发现并思考如何解决真问题。XX领导XXX指出,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实践育人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三是更加注重促进教育公平。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教育发展确实存在差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普惠发展”,这些关键词都彰显了对教育公平的重视。
三、坚持创新驱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
创新驱动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要发展,需要不断在理念、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技术赋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变革性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也在积极部署信息技术新赛道。在理念层面,党的二十大第一次把“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新赛道的重视程度。在实践层面,教育部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工作,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此外,20xx年2月,中国举办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顺应数字时代进行教育创新,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教育,经过持续努力,全国所有中小学都已接入互联网,99.5%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总之,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互融合,发挥技术优势,可以更好服务育人本质,进一步赋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教育发展新动能。教育事业要发展,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参与。如何激发体制机制和各方主体活力,让教育动能充分迸发?归根到底,需要依靠改革创新的力量。在办学体制方面,注重各类型教育融合融通;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比如,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定位,提升其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推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化人才,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从学科建设、跨领域人才联动等方面建章立制,理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奖惩等机制,充分释放科研院所和拔尖人才的发展潜能。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评促教;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比如,教学评价体系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指挥棒。要建立符合全面依法治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课程方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体系“指挥棒”的作用,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现有评价体系,为学校、教师、学生松绑,进一步释放教育动能。此外,分门别类建立、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从理念、目标、措施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模式创新,塑造教育发展新形态。一是教学模式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教学模式依托慕课、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网络上的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的线下学习融会贯通。这种“互联网+”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尖兵利器,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堂模式,还需要打造可以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教育生态。三是治理模式创新。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要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力,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
-
-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