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言讲话罗振宇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下载文档
/ 73
全屏查看
罗振宇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还有 73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73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罗振宇跨年xx月xx日晚上八点半。


这是“时间的朋友”跨年xx月xx日出的动画效果。


再看这句,“美是江水长流无尽时”,设计成了流水的状态。


还有这句,“美是随随便便”,每个字都会轻微左右晃动,让你感受到一种轻松随意的感觉。


150句,每一句的呈现方式都不一样。


到这儿是不是也就可以了?


不,还可以继续微雕。




为了让每一段文字的弹出时长都恰到好处,需要责编、设计、策划和主编,几个年xx月xx日,六哥都是把它当成节日过的。


20xx年xx月xx日前夕,六哥突发奇想,今年xx月xx日头条的作者,林雪萍老师请教的时候,他提到了另一个词,叫“保链护土”。




什么是保链护土?


保链,好理解,就是保护产业链。保的是GDP数字的增长,保的是国家产业结构的完整,保的是大国的竞争优势。


而护土的这个“土”,是乡土的“土”,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身边人。


举个例子,此刻,应该有不少朋友正在用苹果手机收看跨年xx月xx日流水3万,是全国快餐店平均流水的5倍。


在过去三年xx月xx日程表,你看看:


周一傍晚,带学生跑步;


周三上午,办公室开放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去找他;


周四下午,主持“惊鸿”系列讲座;


周五中午,跟两个宿舍的学生午餐;


周五下午,跟学生一对一对谈。




看完这个日程表,你肯定看出来了,梅院长跟我们一般想象的大学院长不一样。他花了大量时间跟学生待在一起,甚至是找各种方式跟学生们“搞关系”。




我跟梅老师聊,发现不仅是他一个人在这么做,清华大学其他几家书院的院长,也都在各出高招,用不同的方式加深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是清华大学近年xx月xx日常填饱肚子的小麦、水稻,其实都是草啊。


李小加老师跟我说了几个数字:中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超过1亿家。现有的商业门店的存量,至少是7000万家,每年xx月xx日流水里,抽取一个很小的比例作为回款。等到投资周期结束,小店的股份还是周颖群自己的。万一经营失败了,没关系,滴灌通认赔。


你看,滴灌通,要的不是什么参天大树的未来,要的就是小草们的今天、明天、后天、每天生长的一部分。只要算得过账来,就能投资。


而这个投资模式得以成立的关键,就在于数字化。


过去,小店收的是现金,只有一本手写的账,数据真不真没办法验证,风控也是大问题。


但是你再看看今天的中国,谁支付不是用数字化支付,哪个小店还在拿小破本子记账?背后的数字化系统,大幅度地降低了验证小店的营收,预测小店未来的成本。


说到这里,启发就来了。


滴灌通是一个投资界的故事,但我更关心的,不是投资人的创新,而是那些小草的命运。


过去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向哪里迁徙。套用这个句式,在今天,对小企业主和小老板们来说,应该是“哪里的数字化程度高,就往哪里迁徙”。




不管你是个人在选择职业,还是企业在考虑赛道,或是创业在考虑选址,滴灌通的故事都提醒我们:这个地方的数字化水平,已经是我们做选择的最重要的依据。


原因很简单:


数字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就越容易聚合资源。在资源越丰沛的地方,你当然就越能做成自己的事。




故事16.《奶茶店与女主播》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要问了:既然数字化的普及程度已经这么高了,那为什么开店还是有赚有赔?小店要想挣钱,有什么秘诀吗?


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就是一家挣到了钱的小店的故事,它来自一种中国土生土长的饮料:奶茶。


这家奶茶店,就在深圳市龙华区,离我所在的深圳书城只有5公里。


店主是夫妻俩,郑江,36岁,张雪甜,29岁。之前在老家开了七八年xx月xx日子?


派派活,数数钱,骂骂人,总之应该挺逍遥,是吧?


还真不是。


这家奶茶店的老板,每天至少要在店里站12个小时。人手不够的时候,该切水果切水果,该打包的帮打包。




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个特例呢?熟悉这一行的营销专家小马宋告诉我,奶茶店能挣钱的秘诀,就在于老板和老板娘的全情投入。甚至对于很多大的连锁品牌,在审核加盟资格的时候,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老板夫妻至少要有一个人得常年xx月xx日子。


你看这像什么?


传送门啊。我们希望物理学完成的突破,所谓的在不同时空之间任意穿梭,是我们人类本来就有的能力啊。


你只要在你的产品上,加一点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更广阔空间的东西,哪怕是一块石头、几句话,它就会像一个传送门一样,把我们送到那个时空中去。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东西,我们都可以换一种卖法。


再给你看个例子。


这位是我的前同事,大橙子。




从我们公司离职之后,他开了一家植物店,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三个人同时进去,就有点转不开身。


刚出去创业那会儿,他信誓旦旦地说,绝不卖发财树。觉得俗。可以理解,他那家店啊,目标客户都是文艺青年xx月xx日常经历的不一样。


明白了“度假目的地”这个定位,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其他购物中心都有的品牌,“这有山”不太欢迎。


明白了“度假目的地”这个定位,你也能判断做事的重点了:招商不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吸引人流量才是。有了人流,商业那是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吕兴彦作为一个老招商人,要把自己的经验雪藏起来,放手让年xx月xx日本一个休闲农场的做法,就把村里的沙琪玛工厂开放出来,变成了一个体验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学做沙琪玛、做面包蛋糕,把工厂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他请广州美院的学生,帮东尾村创作了特色墙绘,让乡村增添了更多艺术气息。




他请导演大春,在东尾村策划了一系列农民丰收节、老人文化节和书画节,在这个村庄,形成了文化氛围,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




他请高研院的王劭禹同学,策划了两天一夜的东尾村参访之旅,精心设计了每一个峰值体验。




他还邀请了高研院的何杰同学,根据东尾村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设计了实景剧本杀,让游客有了在村里待更长时间的理由。




但还没完,黄加伦还邀请了做跨境电商的同学教村民们怎么做电商带货,又邀请做精益管理的同学帮沙琪玛工厂梳理流程、降本增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研发出了一款新口味,海胆沙琪玛,一下变成了爆款,工厂的效益从每天卖500斤,变成了每天20xx斤。




在黄加伦这样的创作下,东尾村从一个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年游客量达到了500万人。


顺便提一句:得到同学啊,尤其是高研院的同学啊,千万不要浪费你的同学。你看黄加伦这学上的,是不是太值了?


故事讲完了,这似乎是一个聪明的扶贫干部的故事。但他给我的启发,是黄家伦说的这两个字:“作品”。




什么是作品?


是要像燕子衔泥、小鸟做窝一样,一根树枝、一根草,聚集我所有的资源、我的意志、我的创造力、我的独特表达,一点点搭出来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编码,这个创作过程,就是做作品。


因为要做作品,就不再是铁打的村庄流水的官儿,黄加伦遇见任何人,听说任何事,都会在心里追问一句:这个资源对我的村庄、我的作品有用吗?我可以怎么用?


人可以站在原地,但我把世界的资源,都拿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整个世界,都为我所用。


还记得前些年那个争论吗?有人说这个世界是平的,天下一家。有人说这个世界不是平的,到处都是隔阂。但在做作品的人那里,这个问题压根不存在。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我的,都可以拿来完善我的作品。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里有一句话,他说,“像疯狗一样去占有,把世界据为己有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创作。”




把世界据为己有,怎么从一件小事开始?我的同事李倩给了我一个启发。


她今年上了一个书法培训班。






在学习之初,老师就提了要求,从第一天交作业开始,甭管写得有多差,写完之后,都一定要落款、盖章。


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为了激发你的作品意识,当你写下落款的那一刻,你心里就会意识到,“这是我的作品。”你就会更慎重地对待它。


没错,当你带着创作的心,再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不管是村庄也好,工厂也好,产权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归属人,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一张摊开的白纸,我们都可以在上面肆意挥毫,然后,在心里重重地给它落款、盖章,这就是我们的作品了。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创作者。从一个卖小白菜的,到一个卖植物的,到一个商场经理,再到一个村支书,每个人,请注意,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创作者,都可以“像疯狗一样,去把世界据为己有”。


07


舞蹈、emo与“内在节奏”


我知道,此刻很多人关心的是明年会怎么样?宏观经济怎么样?全球通胀的压力有多大?俄乌战争还打吗?美国人还要和我们脱钩吗?中国的哪个领域会被卡脖子?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和你一样,没有答案。


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特别确切的答案。


我能做的,就是准备几个故事,看看这几个故事能不能启发到你:当未来没那么容易看清楚的时候,当下的我,可以怎么办?




故事21.《舞蹈与典礼》


先说一个任性的故事。


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两年,买卖还没做多大,先立了三条规矩:


第一条,不卖广告。互联网公司最容易获得收入的来源先断掉。


第二条,不卖永久会员。你要用会员功能,只能一年一年续费。


更任性的是第三条,不融资。有投资人喜欢他们的产品,上赶着给钱,都不要。




这家公司,叫浮墨笔记(flomo)。他们的产品是一款笔记软件,我也是他们的用户,产品还真挺有新意的。


但是,我作为一个好歹有过几年创业经验的人,刚听到这三条规矩的时候,内心里还是跑过两个字的弹幕:呵呵。何必把话说得这么死呢?


后来,我认识了他们的创始人少楠,就一条条问背后的原因。




少楠是这么解释的:


为什么不卖广告?因为广告的本质,是把用户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而笔记软件呢,是帮用户管理注意力的工具,这两件事是相悖的。所以,我不能干。


那为什么不卖永久会员呢?少楠说,用户每年一次决定要不要续费,这个压力对我们来说还挺重要的。有人续费,有人不满意就不续费,这个约束,才能让我们只做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事儿。


那又为什么不融资呢?少楠说,人们只看到了融资的好处,却忽略了它的代价。钱不是白拿的。拿了钱,投资人就得找你要回报。十倍回报不行,得百倍千倍的回报。这会扭曲我们的行动。


但是我听到的最震撼的解释,是少楠说了他的一个选择,他说:“我们选择了舞蹈,而不是奔跑。”




听完这句话,我有一种开了脑洞的感觉。在“奔跑”之外,原来我们还有“舞蹈”这个动作可以选。


奔跑,追求速度和胜利,但是它不会是新的东西,不过是更快地走。越想跑得快,就越要遵循标准的跑步动作。


而舞蹈,虽然看起来慢,但它有另一种内在追求,追求过程好看,追求结果创新。


在这个视角下,“快还是慢”“大还是小”“激进还是保守”,这些我们脑子里常见的标尺就不太适用了。衡量一个创业公司,原来还可以有一个标准:你是不是能够按捺住盲动的冲动,按照自己认定的主题,做精彩的原创动作?


这下我们就能理解浮墨笔记,为什么这也不要,那也不要了。一个舞蹈者,在意的是自己的轨迹和节奏,而不是把一切有效动作全来一遍。正如泰戈尔说的:“美懂得说:‘够了’。而野蛮吵着闹着还要更多。”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我不追求奔跑,转而去舞蹈,那怎么才能跳得好看呢?


有一个例子,给了我进一步的启发。


教育家李希贵做过一个研发:在北京十一学校盟校里面,怎么搞学校的开学典礼?


所谓的研发,就是他们摸索出来,一场开学典礼,必须符合以下六个要素。


它们分别是:仪式感、参与感、教育主题突出、激动人心、出人意料和30分钟。




你乍一听,可能觉得都是些大词儿,很虚。


一点也不虚,因为每一个词背后都有非常具体的、严格的执行标准。


就拿这“30分钟”来说,为什么开学典礼必须在“30分钟”内结束?因为不能让冗长的流程影响学生对这个美好时刻的记忆。


这件事非常严肃,严肃到什么程度?有一年,十一学校请到了一位领导参加开学典礼。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主办的学生就很发愁,领导要是讲尽兴了,超时了,怎么办?负责主办的学生就想尽办法去沟通,咱时间有限,您能不能就讲5分钟?没想到,领导特别高兴。这场开学典礼果然30分钟准时结束。


李希贵校长管这些词,不叫“规定”,而叫“要素”。


什么意思?就是,你只要满足了这些,其他都可以随便创新。


比如,“仪式感”这个要素,就是开学典礼上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仪式点,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刻度。但是具体怎么做到有仪式感,那就各村有各村的地道,一年有一年的高招了。这家盟校是让学生走红毯,另一家盟校可能就是用青铜编钟敲响开学钟声。


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还得能同时满足。


就拿这个“出人意料”的要素来说,让孩子惊喜的招儿多了,但是能不能同时满足仪式感、参与感和教育主题突出呢?




给你看其中一家盟校的做法:让每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选择了一个音符,写上自己的名字,随机组成了一个谱子,然后请高年级的学生组成的学校乐团,现场演奏出了一曲独一无二的“开学进行曲”。


你看,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了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音符,但是合起来又可以谱出美好的乐章,教育主题是不是也有了?乐曲奏响的那个瞬间,是不是仪式感和出人意料的惊喜感也就有了?


请注意,李希贵校长已经退休几年了,但是这套关于开学典礼的要素,仍然被继任者坚持得很好,而且年年还有创新。


什么是舞蹈?这不就是舞蹈吗?


这是我今年特别受启发的一个点。所谓“舞蹈”,就是这么八个字。前四个字,叫“法度谨严”,得有规矩有约束有边界,但是还有后四个字:“变化出奇”,请放开来创新吧。




如果在未来的一年,你特别想做一个野心勃勃的创新者,也可以试试这套方法:给你自己的创新先设计一套要素。


这套要素最重要的来源,是自己已经验证过的成功经验,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羡慕别人的成功经验。


有了这套要素,你再也不会只有标准,没有变化,也不会像扔骰子一样,创新的结果只能是听天由命。


你的创新就会有根基和方向。




20xx年马上就到了,盯着“舞蹈”这个词,当你暂时看不清未来,暂时搞不清目标的时候,不妨让我们记住那句话:“不只有奔跑,还可以舞蹈。”




故事22.《导演与群像》


好,刚才这个故事,听着像一个富二代的故事,不受什么苦、不遭什么罪就把事给干了。


咱们最后再说一个苦命人的故事。


20xx年,有人把心情不好,叫做emo。我说的这个人,真的就叫emo——张艺谋。




坦率地说,20xx年,我们满脑子被各种各样令人沮丧的新闻填满了,以至于我们差点忘了,年初,在立春的那个晚上,张艺谋给了我们那么璀璨美好的冬奥会开幕式。


还记得那天晚上,有一句刷屏的赞美,叫“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艺谋”。对,高手的标志,不是石破天惊,而是表现稳定,每次出手都能交付一个水准之上的作品。


那天晚上我还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张艺谋多大了?


72岁。


这是一个特别令人震惊的事实。


72岁都可以算是我的父辈了,我可以管他叫一声叔。我谋叔奋斗在一线,挺让人心疼的。张艺谋在冬奥会筹备期间,一天只睡三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睁开眼睛就投入工作,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开会也是车轮战,所有的项目组都熬他一个人。


你说,是不是一个劳碌命?




你听起来,我好像在讲一个老当益壮的励志故事。


其实不是,关于张艺谋,也许你还应该了解以下事实:


上世纪70年代,张艺谋还是咸阳国棉八厂车间工人的时候,就在苦练摄影了。攒了三年的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那时候他都不知道什么是北京电影学院,但他知道咱们中国人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叫“技多不压身”。一个本领,能干什么,不知道,先练着再说。这一级铺好了,下一级台阶自然浮现。




从20xx年出道以来,他几乎是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在拍电影,这个节奏一直持续到了今年。


《张艺谋的作业》的作者方希,私下问过张艺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憋一憋,别以这么高的频率出作品?人家卡梅隆拍《阿凡达》,就是12年磨一剑,出来就震惊全世界。


张艺谋的回答是,他需要珍惜时间,他不可能让自己闲着。他抓住头发丝儿似的机会才能到今天,不可能说,给自己放个假,或者说,默默地去用功,用十年去准备一部作品。


方希老师对张艺谋有一个评价。她说,世上的人,有的人老实、有的人机灵、有的人有天赋、有的人平庸。在这四个象限里,张艺谋占了两项,老实,但有天赋。


这一点,我们确实比不了。


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张艺谋的做法,放在自己身上,变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策略。


张艺谋,著名导演,一直在干活。这就意味着,他时刻准备着自己的状态。客观上说,他就始终处于重大项目候选人的名单上。张艺谋未必本意如此,但是像冬奥会开幕式这种全球瞩目的项目,不找他又能找谁呢?


你想,当一个人每一分钟都在琢磨着怎么做好手头的事,常年如此,那他脚底下的桩就垫得比别人都高,一有事儿你就看得见他,而且,只看得见他。


我从张艺谋身上得到的最大启发是这么一句话——经营好自己的现在,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




过去我总觉得,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未来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它变得和现在不一样。所以,未来是想象和规划出来的。但是,现在,我有个新的感受,说白了就是,未来是什么样子,跟规划的关系不大,它更多是通过做好手头的事来实现的。


一位导演,拍好手头这一部电影,有了票房,有了业界的口碑,下一部的片约和机会也就来了。


你在单位做好一件小事,哪怕只是接待一位客人,流程严谨,礼貌周到,也会被看成工作能力强的表现,下一个机会也就随之来了。


所以,未来是什么?未来只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中某个因素的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就是未来。




此刻,我正站在深圳书城。


前不久,我们和在这里工作的人聊了一次天,也认识了几位朋友。给你介绍一下——




周嘉,26岁,图书导购员。他还是一位智能家居的极客。自学编程,把家里十几种电器都集成到了一个系统里,可以智能调控。


王海霞,37岁,书城的团购专员。她在独自抚养一个六岁的孩子,为了帮助自己和帮助朋友,自学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和课程。今年,拿下了心理疏导师证。


张浩龙,27岁,书城商业运营中心的主管。他的副业是室内设计,业余帮朋友设计了十几套房子。此外,他还在玩钢笔画、油画、毛笔字和篆刻。


练文娟,38岁,快餐店的店员。她喜欢跳钢管舞和爵士舞,舞龄5年,曾经在家族的聚会上给上千人表演。


陈家政,28岁,物业管理员。他今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他说,我也没想好,读这个有什么用,反正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总是没错的。


这几位,只是我们来这个书城工作的时候,偶遇的朋友。


如果我问他们:在本职工作之外,你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


估计,我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都只是在和张艺谋一样,经营一个丰沛的、元气淋漓的当下,而后等待未来的遴选。


正如作家余世存老师说的:“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这一部分,我们讲了两个故事,其实也就是两个词:“不跑”和“不停”。


每一个脚下有根,眼里有光的人都如此。


做好手头的事,等到新年自有答案。


08


做事的人


20xx年到了。新年好。


先送大家一句话,从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是哲学家赵汀阳讲的:“要拒绝名词的诱惑,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无论多好听的名词,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




活成一个名词,无论是“权威”“泰斗”“总监”“领导”,我们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标签里。


但活成一个动词,你就可以成为一组行动,你在讲课、在直播、在写作、在调研、在沟通、在选择。


刚才三个半小时的演讲,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聊了22个故事。我们讲的不是道理,而是在做选择。


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部分,空间、时间与葡萄酒。在环境不完美的时候,学会一边保持希望,一边说老实话。




第二部分,改行、露营与“职业折旧率”。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关注自己的内核,而不是拥有的标签。




第三部分,微雕、剧场与听诊器。在做事的时候,更关注自己能持续努力、无穷深化的要素。




第四部分,绿道、操场与“保链护土”。在远方和附近之间,更关注眼前人、身边事。




第五部分,麻雀、小店与“数字化勤奋”。在大和小之间,尊敬大树和鸿鹄,关切小草和燕雀。




第六部分,移形、换景与“作品意识”。把一切都看成画布、琴谱和舞台,有胆气把世界据为己有。




第七部分,舞蹈、emo与“内在节奏”。在跑步和舞蹈之间,偏向舒展一点,优美一点。




上面这些说的不是鸡汤和道理,它来自过去这一年,我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也因此成为我接下来人生选择的指针。


我打算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活成一个“动词”。




好多人问我,“罗胖60秒”结束了,接下来还会去做什么?


还是沿着我自己的使命往前走,为你做一个知识服务者,老师的召集人。


过去,得到App请到了很多好老师。但是这两年,我越来越意识到世界上不仅有庙堂当中的知识,还有很多正在发生的知识,它们藏在无数实干家的脑子里。


对,未来10年,我会走向那些正在做事的人。我会走到他们的身边,去问——


一家奶茶店,是怎么做到这个城市的第一名的?


一款新型的游戏,是怎么从设想变成产品的?


一个进口替代的科技创业项目,是怎么克服难题,变成现实的?


一座村庄的卖货直播突然爆火,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金牌销售团队,是怎么拿下一个大客户的?


我下一个10年的任务,就是去找到你,邀请你,把你变成作品。可能是直播,可能是一组文章和书,也可能是我的老本行,给你拍一部纪录片。但是无论如何,我一定会把它变成一个作品,如果要给这个作品起个名字的话,我想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做事》。




再过10天,我就50了,该开始经营自己人生的下半场了。所以,我会在所有做的事情当中,再多加一个维度,就是看看能怎么帮到你。


所有做了一件让自己骄傲的事的人,觉得他人在自己的分享中能学到东西的人,请来联系我。


活成一个动词,大胆地去做事吧,勇敢地把这个世界据为己有,至于它的结果,曼德拉早已说过:


“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