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页数 7 页
- 大小:22.48K
为您推荐
- 2023-09-22 02:13:43 稳住农业基本盘以“三个聚焦”保障粮食安全
- 2023-09-09 13:35:00 如何成事?
- 2023-09-16 07:57:29 年轻干部该从领导身上学什么
- 2023-09-09 14:01:05 X系统发展党员工作职责任务清单
- 2023-09-21 00:00:36 撰写机关材料的几点体会
- 2023-09-15 03:44:55 向领导“请示”:怎样一次过?
- 2023-10-01 07:30:11 体制内领导收拾下属的5大权谋手段,一个比一个狠,招招致命,小心提防
- 2023-09-19 01:54:20 党支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述职评议
- 2023-09-25 14:47:04 公文材料修改的五大困惑,笔杆子们一定要看
- 2023-09-19 20:23:06 市医疗保障局机关工作人员请销假规定
- 2023-10-01 06:39:56 关于20xx年“清明节”放假安排的通知
- 2023-09-25 02:34:08 做好后继有人三篇文章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写材料要有方向感(二)
上一篇讲的是《写材料要有方向感》,其中以讲道理为主,也举了几个例子。最近,在工作中又碰到了几个鲜活的案例,我把它们整理出来,作为续篇。
01
案例1:角色定位不对
前不久,我们单位邀请一位专家来作讲座,讲的是党的政z*建设。讲座结束后,主办处室写了一篇新闻稿(专业术语叫“消息”),其中写道:
讲座以高度的政z*站位、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事例,回顾了党的政z*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z*建设的成功实践,深刻阐述了党的政z*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政z*建设摆在首位。强调要强化政z*领导、坚定政z*立场、坚定政z*信仰、净化政z*生态、提高政z*觉悟和政z*能力,真正把党的政z*建设落到实处。
这里面,有语言表述不够精准的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结合专家角色来考虑关键处的用词。一般来说,会议活动的新闻报道,多用“××指出”“××要求”“××强调”的句式来引述会议部署、领导讲话,但讲座不宜这样写,因为专家所讲的内容不是工作部署,只是工作建议;专家讲话的口吻也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启发式的。所以,我把上面这段文字修改为:
讲座中,×××回顾总结党的政z*建设历史经验,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领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加强党的政z*建设的成功实践,运用翔实的资料、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党的政z*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从强化政z*领导、坚定政z*立场、坚定政z*信仰、净化政z*生态、提高政z*觉悟和政z*能力等方面,对如何把党的政z*建设落到实处进行了深入解读。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一定要找准角色定位,懂得“什么人说(写)什么话”,说符合身份的话,用合乎角色的词。内容如此,措辞也如此。
02
案例2:用力方向不对
前几天,领导到一个地级市调研。调研活动结束后,随行人员写了一则新闻,其中把相当多的笔墨用在了领导对调研点的肯定上:按照调研路线,每个点写上一两句,虽然蜻蜓点水,但是一个不落,给人一种记流水账的感觉。反之,领导的指导性讲话写得比较约略。这样写,是把笔力用错了方向,用错了位置。
作为领导的调研活动,重在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推动工作,尽管也需要发现亮点、肯定成绩、加油鼓劲,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除非是重大典型。而本次调研活动,一共去了7个点,哪有那么多典型啊?领导到了点上,肯定会说一些表扬的话,但这些话在整个面上并不具备指导意义。而领导的指导性讲话,虽然是在某个地方、某个场合说的,却不仅对这个地方有指导作用,对其他地方往往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讲话的具体地点、场合只是引出所讲内容的机会和由头。
我修改这篇新闻稿的时候,调整了笔墨的分布,把领导肯定当地的工作一笔带过;对领导讲话中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则尽可能展示出来。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一定要把笔墨集中到主要目的上,主要目的不仅决定行文方向,也决定了笔力轻重。
03
案例3:思考方向不对
最近,我们单位牵头,出台了一个政策文件,领导批示要求进行政策解读。业务处室草拟了一份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设置了几个问题并逐一回答。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处室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对文件内容进行压缩。
我看了,就问负责起草稿子的同志:“你写这篇稿子的目的是什么?”
他回答:“解读政策啊!”
“可你的解读在哪里啊?我怎么只看到了文件,没看到解读啊?”我又问。
他说:“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已经介绍了起草文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这不就是解读吗?”
我说:“文件的内容就不需要解读了吗?你们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不写别的内容?写这些内容,你们是怎样考虑的,有什么依据,为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些文件中看不到的东西说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件、理解政策,才是解读啊!”
最终,对第二个问题,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省从20xx年开始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实现了这项补贴“从无到有”。这个《通知》,旨在实现补贴“从有到优”。主要内容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提高标准,让补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完善机制,目的是聚焦我省各地在执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确保这一制度不断完善,有效发挥对干部的激励作用。
一是针对“标准一定、多年不变”的问题,建立乡镇工作补贴标准逐步提高机制。……
二是针对补贴标准“一刀切”的问题,建立地域差异化机制。……
三是针对“干短干长一个样”的问题,建立向长期在乡镇工作人员倾斜的补贴机制。……
四是针对“干与不干一个样”、有的地方干部离岗后仍然享受补贴的问题,完善乡镇工作补贴发放与干部在岗情况挂钩机制。……
五是针对“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完善乡镇工作补贴财政保障机制。……
后来,这篇经我修改的答记者问,一共3533字,送审的时候领导一字未改。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跃然纸上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东西在文字背后、纸面之下;政策解读不能照搬政策,而是要让更多的冰山露出水面。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曾经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04
案例4:认知方向不对
最近,我又指导一位年轻同志起草了一篇领导讲话稿,主题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从严治部质量”。写到从严立规的时候,这位年轻同志写了这么几句:
近年来,××干部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总量虽然不大,但趋势却不容乐观。这既有个别干部自身的问题,也与我们警惕性放松,认为××干部自律性好、免疫力强,从严管理的制度没有跟上有一定关系。
我审改稿子的时候,对他说:“你这样写,显得比较牵强。干部犯错误,与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可能有一定关系,比如制度笼子扎得不紧,牛栏关猫。但是,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而且是很小的一方面,决不是主要原因。现实中,因制度不健全而犯错误的干部不多,更多的是因为自律不严,管理监督又跟不上,失之于宽松软。如果这方面问题不解决,制度再健全,还是有干部会铤而走险。”
于是,我把从严立规的理由改成了这样:
俗话讲,“家不以规矩则败,国不以规矩则衰。”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工作政z*性、政策性、程序性都很强,规矩意识要更强。我们所说的规矩,包括规范、规定、规则,集中体现为各项制度。
那位年轻同志写的那一段,我调整到了从严监督管理部分,修改为:
近年来,××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时有发生,虽然只是个别现象,影响却很恶劣,不容忽视。这里面,既有干部放松自我要求的原因,也与我们监督管理不到位有一定关系。
这类小问题,在这名年轻同志所写的稿子中还有很多。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在所写观点与理由之间虽然找到了某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紧密;往往只看到了分支,却忽略了主干,更没能抓住问题的根本。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写作水平。无论看问题还是写材料,一定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就牵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可能顺藤摸瓜。否则,看问题只能看到边角和皮毛。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
-
-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