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大全在中国共**赣榆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收藏文档

在中国共**赣榆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下载文档
/ 15
全屏查看
在中国共**赣榆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还有 15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5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践行新理念建设新赣榆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中国共**赣榆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xx年xx月xx日)


孙爱华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赣榆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开启“十三五”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过去五年xx月xx日,赣榆港正式开港,开启了海港经济新时代。开港以来,赣榆港不断创造新记录,总长19.8公里的“双堤环抱式”发展框架全面形成,可建设56个2—15万吨级泊位,“10万吨级航道通航、累计投资超100亿元、吞吐量过千万吨”的阶段性目标圆满实现,累计完成吞吐量2600万吨、集装箱6.2万标箱,与本地产业关联度达58%,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连盐铁路、青连铁路开工建设,改写了“境内无铁路”的历史;黄海大道、海滨大道、河滨大道、沈海高速柘汪互通等干线枢纽工程建成通车,等级公路总里程达2940公里,新增超110千伏大容量变电站5座,以港口为龙头、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为配套的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


二、始终坚持高举三面大旗、推进产业强区,重大项目集聚效应全面彰显。牢固树立“产业强区”发展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强力突破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加速壮大。五年xx月xx日照、临沂3个“半小时空港”,规划建设空港服务圈,形成立体互通的集疏运体系。


(三)拓展开放大空间。统筹赣榆港片区战略资源,科学布局港口、产业、城镇、生态等功能分区,实现“黄金岸线、黄金分割”。完成10平方公里用海回填,为临港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加快建设一类开放口岸,以开放促开发,打造连云港双向开放的北翼门户、长三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之间的战略支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腹地。


二、把握“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全力推动产业强区新突破。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型升级“两手并重”,强化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全力突破工业、提升农业、繁荣三产,打造苏鲁交界产业强区。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全力扩增量、提存量、优质量,突破工业发展。坚定不移抓招商,突破增量经济。放大临港优势,依托四大园区,聚焦临港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新能源(光伏)、海洋食品、通用零部件等主要产业链,坚持定期调度,深化“集中招商月”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每年突破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构建工业发展体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立足区域特点,更大范围整合土地、园区等空间资源,加快构筑“园区共建、平台共享、发展共赢”新机制,更大范围、更多层级、更深程度激发活力。聚焦聚力抓园区,做强主导板块。坚持“园区专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壮大特色产业,完善园区规划、生活服务配套,实施全程服务包办,打造产业集群化、项目规模化、服务品牌化园区。经济开发区重点以神舟新能源为引领,加快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打造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园;依托中小企业园,加大科技创新型项目招引,成立创客咖啡平台,鼓励企业建设科研中心,打造科技创新先导区。海洋经济开发区重点突破海洋经济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机器人、信息技术、精密机械、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汽车配件、医疗器械、智能家居等项目做大做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重点围绕生物科技、机械加工两大产业,拉长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度。柘汪临港产业区重点打造临港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两大产业园,到20xx年,重点突破1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新园区建设,争创省级赣榆港经济开发区。鼓励工业集中区招引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资源加工型企业入驻,夯实镇级工业基础。分类培育抓企业,壮大实体支撑。实施上市企业推动突破、重点企业培强培优、规模企业加快倍增、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四大计划”,推动企业梯次成长。全力推动新海石化、镔鑫钢铁、天明特种车辆围绕上下游延长产业链,向更高水平迈进。大力推进服装玩具、食品加工等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战略重组,扶持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到20xx年,规模企业总量达580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超2600亿元,新培育上市企业9家。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调整农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业园区要打造新的领先优势。按照“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中部平原设施农业、西部山区特色水果”的发展定位,用现代化的标准建设农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特色水果产业园区重点建设20万亩水果种植、年产10万吨特色水果深加工、万吨冷链储运“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四季田园要擦亮招牌、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海州湾、青口蓝湾现代渔业园区打造集产学研、育加销于一体的40万平方米现代渔业综合体。农业生产要提升新的装备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土地整治等工程建设,高标准打造智能化灌溉示范区,争创国家节水灌溉示范区。深入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经营主体要展现新的市场活力。按照“政府做基础、企业做市场、农户做种养”的思路,探索“政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分工合作模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政府示范向市场主导转型、初级种养向精深加工转型,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骨干的新型经营主体。到20xx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港口、城市、山海等优质资源,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充分放大港口、铁路溢出效应,大力推进保税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集装箱场站建设,积极发展船代、货代、报关、运输、仓储等复合型物流产业;以石桥货运站为中心,规划建设560公顷“多式联运”产业园,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赣榆区电商物流产业园为主阵地,招引规模电商平台、大型电商、物流集团入驻,打造省级电商示范园。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规划建设海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园、跨境电商平台,打造东部沿海海产品、西部山区农副产品两大电商集聚区,培育一批省级电商示范村,争创省级电商示范区。加快发展山海旅游。以秦山岛为核心特色,依托海滨蓝色、河滨绿色“两大风光带”,加强山、海、湖连接线建设,构建“一核两带多节点”的旅游开发格局。加强与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对接融合,精心策划、捆绑上市,打造苏北鲁南休闲游集散地。


三、把握“城乡一体”的时代趋势,全力构建区域融合新格局。坚持完善功能、放大特色、提升品质,打造黄海之滨宜居城区。到20xx年,城镇化率达65%。


(一)坚持岛城湾一体开发,倾力打造“亲海之城”。坚持“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推进“大海湾”战略,彰显“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城”的鲜明特色。更加完善亲海的城市规划。开展沿海片区规划修编,重点规划建设以新城为核心的产城融合组团、以赣榆港片区为核心的港产互动组团、以海州湾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海滨旅游组团,形成“生态隔离、组团开发”的空间布局。强力推进亲海的城建项目。加快琴岛天籁等重点片区开发,优化青口河城区水岸规划设计,呼应秦山岛及海滨、河滨“两大风光带”,全面展现“碧海金沙、城岛守望”的城市格局。加快推动与主城区公交道路、公用设施、公共资源对接,推进G25赣榆至市区段改为城市快速通道,增加公交线路、加密公交班次,加快融入大市区步伐。全面彰显亲海的城市元素。以海洋为主题,确立鲜明的城市标识,将海洋元素全面渗透到城市景观、城市小品、城市客厅建设之中。加快打造和安湖环城水系、“三河两地”、临洪河口“三大生态湿地”,展现水绿绕城的城市品质。


(二)坚持商贸城同步提升,倾力打造“亲商之城”。做优商贸街区、专业市场、房地产业,推动城市更繁荣。推动商贸街区繁荣发展。改造华中路城市纵轴,与黄海大道形成“一纵一横”城市交通主轴、商业发展主轴,引进品牌经营商,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重点推进奥邦国际商城、嘉会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繁荣城市商贸。推动专业市场有序发展。坚持划行入市,规范经营,规划建设汽车修配、汽贸物流、二手车交易、花鸟鱼虫、建材、水果批发等专业市场,形成布点合理的市场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合理引导预期、释放刚性需求,有序推进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及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积极探索货币化安置、保障新路径,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


(三)坚持区镇村特色建设,倾力打造“亲民之城”。坚持民生导向,加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编制城乡一体规划。围绕构建“城区—小城市—重点镇—特色镇”四级城镇化体系,以“多规合一”为方向,进一步深化城乡规划修编,实现“有规划向优规划、总规向详规”提升,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强化规划的刚性执行,实现土地空间资源高效配置、集约利用。加快打造一批特色镇村。抢抓柘汪镇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机遇,积极推进小城市试点,打造产业支撑型、港口配套型、滨海生态型海港新城;适时在沙河镇启动小城市试点。实施强镇培育工程,加快产业兴镇,做大运输、海鲜、苗木、商贸等镇域特色产业,做活城镇经济,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重点中心镇、特色小镇、农村新社区。加快提升城乡服务。启动“智慧赣榆”建设,推动跨部门、跨地区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构建“全天候”信息服务网;加快4G网络深度覆盖,5G网络试点,实现城区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农村建成高质量的宽带网。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设施,加快区域主干道改造,按照“每年新增一条城市公交线路”的节奏,推进智能公交、新能源公交系统建设。到20xx年,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


四、把握“改革创新”的时代脉搏,全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高扬改革创新主旋律,谱写加快发展新篇章。


(一)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紧扣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抓住时间窗口,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赣榆特色的改革成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完善政府性投入机制,强化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和弥补市场转变,强化行政集中审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以柘汪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带动,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国企公司制改制,逐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剥离重组,建设以苏海集团为主体,其他国有平台为补充的资本运作模式。以转让国有股权、引进增量投资、实行资产置换、开展并购、PPP等形式,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实现多方共赢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刻研判“营改增”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对企业“放水养鱼”的基础上培植和拓展税源,增强地方财政“造血”功能。制定金融规划,鼓励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在赣榆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村级规范化建设,倒逼优化管理考核机制,为农村发展减负增效。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工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社会民生领域改革。聚焦文化、教育、卫生、供销合作社及用水、用气等民生领域,深化综合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汇聚创新要素、构筑创新平台,争创省创新型城市、省级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区。培育活力迸发的创新主体。发挥大型企业创新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实施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培优育强,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到20xx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以上。构建智慧涌动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大学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申报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英才汇聚的人才高地。启动“123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开展招商引才、招才引智“双招双引”行动,建立“客座专家智库”,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特区”。


(三)推动全民创业,释放增长潜力。以建设创业型城市为抓手,放大政策效应、叠加扶持效果,让创业引领时代潮流、占据发展主流。激活创业主体。制定全民创业计划,积极扶持本土草根青年自主创业,吸引在外有成人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向民营企业转型,壮大中小企业群体。完善创业载体。精心打造中小企业园、捷成科技创业园、蓝湾科技孵化中心“三大创业载体”,设立创业“绿色通道”,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动各镇工业集中区开设创业孵化咨询窗口、制定创业孵化政策、健全创业孵化功能,让创业者实现“拎包创业”。提升创业环境。实行更加积极宽松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基金,鼓励银行加大创业信贷支持;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客文化,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让有创见、有创举、敢创新成为主流。


五、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全力塑优绿色示范新品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发展,展现“生态赣榆”的现实模样。


(一)坚守生态本底,守护“自然美”。倍加珍惜呵护赣榆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守红线、善留白。严格生态管控。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核心功能不弱化、刚性约束不降低”的要求,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耕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精心守护海洋生态,建设海州湾海洋公园、海州湾海洋牧场,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成污水管网“一企一管”改造,加强危险品生产储运集中区环境监控、应急响应等一体化建设,加快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鼓励省级开发区建设生态园区,更大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生态修复。以“绿地工程”为抓手,重点打造东部沿海海洋保护、中部平原绿色农业、西部山区特色果林“三大生态屏障”,构筑青口河、龙王河、通榆运河等绿色廊道,打造沈海高速、长深高速等绿色通道,做好显山露水文章,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强化生态治理,塑造“环境美”。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响大气、水、农业面源“三大治理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突出长效治理、应急防控、区域联动,坚持“降煤、控排、禁烧”三管齐下,推动“工业废气治理、老旧车船淘汰、建筑扬尘降解”协同并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切实减轻百姓“心肺之患”。加强水污染防治。实行最严格的水体保护制度,持续推行入海河流“河长制”、重要水体“清单式”保护,推进污水处理厂全面覆盖、稳定运行。强化小塔山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地,推动区域供水、双源供水、自来水深度处理“三个全覆盖”。实施新一轮县乡河道疏浚工程,打通断头沟、消除黑臭河,打造“清水廊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土十条”,强化土壤环境综合监管,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整治规模畜禽养殖场,为土壤“排毒去脏”。


(三)狠抓环境整治,展现“家园美”。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美丽城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创,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打造美丽城区。深入开展“干净、方便、顺畅”赣榆建设,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城郊结合部、老旧小区、低洼易涝片区改造;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提升水系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开展“绿满家园”行动,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体系。打造美丽镇区。实施城镇环境整治行动,重点推进小城镇环境改善、功能完善、形象提升,有效拉长城乡环境的“短板”、填平“洼地”。打造美丽乡村。深入推进以农村改厕、河道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立足发展基础、地域特色,着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示范带、示范片,创建一批省康居村、美丽村、整洁村,彰显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


六、把握“普惠共享”的时代追求,全力彰显全面小康新成效。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以精准帮扶为抓手,补齐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短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扣“四个要求”抓扶贫。按照“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丰富、底线再织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挂钩帮扶三级责任体系,常态开展“双派”活动,完善扶贫资金稳定增长、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确保8.5万低收入人口如期脱贫,30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突出“连片开发”抓扶贫。聚焦石梁河水库片区,突出“基础为先、产业为要、民生为本”,重点实施99个关键性工程,增强库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红、收益自然增长、资产股份量化试点等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增收渠道。强化“政策托底”抓扶贫。坚持分类帮扶,对低保户、五保户,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对因病、因残致贫的特困户,既算增收账,更算支出帐,通过财政补助、慈善救济等方式,帮助特困户渡过难关。


(二)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扛起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办好民生实事,提高小康质量。夯实就业“民生之本”。突出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军队退役人员“四个群体”,完善“区有市场、镇有网点、村(社区)有窗口”的就业信息网,加强对4050人员、低保人员、城镇家庭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等人员的就业援助。“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筑牢教育“民生之基”。以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全力建设“教育强区”,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所有普通高中均达到省优质标准,职业教育创建省创新发展实验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校安工程、改薄工程,公办幼儿园实现镇级全覆盖;探索管办评分离办法,实施教师“区管校聘”改革,促进优秀校长轮岗、教师交流,让优质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淌。优化就医“民生之需”。以建设“健康赣榆”为引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办好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加强镇村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计生政策,促进优生优育、优质发展。实施食品药品安全行动计划,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铸牢文化“民生之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叫响抗日山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放大“四馆一中心”功能效应,精心组织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启动《人文赣榆》丛书编撰工程,打造文化之城、活力之城。壮大塔山柳编、青口黑陶、厉庄樱桃等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夹谷山影视基地、海洋乐园提档升级,推动文化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落实保障“民生之依”。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扩面征缴。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快建设“一个区级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五个覆盖20万人的镇级养老服务中心”。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推动慈善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以实现善治为目标,抓好平安法治这个最大重器。以法治赣榆建设为统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区。围绕创建国家级法治工作先进区,扎实开展“七五”普法,使法治成为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抓好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第三方风险评估、政务公开等制度,建设法治型政府;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公开公正、独立司法,维护公平正义。以法治精神推进民主政z*,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引导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参与管理,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推进双拥共建、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社会治理三级平台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融合调处工作,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和社会矛盾排查预警调处机制,全面推行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管控型”向“善治型”、“参与型”转变。筑牢平安防线。以“治安监控进村”全覆盖为保证,新建集110调度中心、合成作战中心、应急联动中心、12345热线、数字城管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指挥中心,全面提升综合防治、应急处置指挥和统筹调度能力,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提升“平安赣榆”新成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聚焦海洋渔业、化工领域、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推进源头管控、隐患化解、科技兴安,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党的建设与神圣使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全区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实施党建创新工程,铸就坚强堡垒、凝聚发展合力。


一、突出思想政z*“核心引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理论自信推动制度自信,以思想领先保障发展争先。深化党性教育,强化政z*意识。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等党内专题教育,健全党委领导班子务虚研讨、党委中心组学习考核、年终述学等制度,做优常委课堂、海州湾讲坛、专题培训班、中心组学习快递等平台,推动党员干部增强政z*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组织开展“践行新发展理念大讨论”系列活动,着力破除转型发展的信心问题、创新发展的理念问题、争先发展的干劲问题,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推进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与时俱进。突出本领提升,强化能力意识。深入开展“赣榆先锋”、“最美赣榆人”等评选活动,塑造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大力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区委党校、教学基地等主阵地,系统学习产业经济、资本运作、规划建设、社会管理等新知识,真正把各级干部推向理论前沿、实践一线,切实提高统揽全局、领导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正面宣传,强化阵地意识。推进互联网阵地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创设融媒体中心,打造“赣榆发布”、“红榆伞”等新媒体品牌,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


二、建强干部队伍“核心群体”,打造干事创业的中流砥柱。严把“从严管理关、选人用人关、干部培养关”,打造一支善于攻坚、勇于克难、敢于碰硬的干部队伍。健全从严管理的制度体系。牢记“严管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严格执行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若干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全程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成长全过程、工作生活各领域、思想行为各方面,都置于严格管理监督之下,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强化实干用人的鲜明导向。围绕“20字”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实干用人导向,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真正把信念坚定靠得住、为民服务本领高、勤政务实敢担当、清正廉洁有正气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建立不胜任不称职干部退出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让“为官不为”没有市场,让“实干有为”成为主流。打造活力迸发的后备梯队。建立年轻干部选任管理大数据系统,灵活运用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在一线中锻造本领、锤炼提升。加强女干部、党外干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三、夯实基层组织“核心阵地”,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牢固树立“党建是最大的政绩”鲜明导向,坚持政z*功能与服务功能相统一、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夯实党建最坚实的力量支撑。牢记为民宗旨,让基层组织核心地位立起来。把基层党建同脱贫攻坚、“两新”组织建设相结合,在加强党组织统一领导、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整顿软弱后进党组织等方面持续用力,着力解决农村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居住形态、基层治理法治化不相适应等问题,补齐党建短板、凝聚党心民心,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狠抓书记工程,让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强起来。深入实施“双带双强”工程,严把“选优、育强、严管、用好”四个环节,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着力打造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待群众的带头人队伍。推进村干部薪酬体制改革,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进入镇领导班子,确保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离任有保障。注重培养年轻优秀党员,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突出特色创新,让基层组织品牌创建亮起来。以“四村争先”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便民服务“四定”工作法,强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培育一批五星级村级党组织、基层党建示范点、产业党建示范区,打造一批全市基层党建教学点。全面实行农村党员记实管理,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典型,努力打造一批体现赣榆特色、提升赣榆形象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四、深化反腐倡廉“核心保障”,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z*清明,全力构建“山清水秀”的政z*生态。一着不让抓履责。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全区各级党组织始终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围绕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和责任清单,构建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各级纪委(纪检组)扎实履行监督责任,完善季度自查、年中检查、重点抽查、年终考核“三查一考”监管模式,扎实开展痕迹化管理,把压力传导到位、责任压实到位,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中国共**问责条例》,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严管重查抓作风。锲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畅通监督渠道,坚决打击歪风邪气。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层层传导压力,深化专项治理,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加注重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以好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淳民风。动真碰硬抓反腐。始终保持严惩反腐的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坚定决心减存量、遏增量。围绕贯彻《中国共**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突出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做到利剑高悬、威慑常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管“微权力”、严惩“微腐败”,筑牢反腐倡廉基层防线。完善体系抓预防。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廉政防控机制,推进巡察监督全覆盖、派驻监督全覆盖、风险防控全覆盖,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同志们,赣榆正处在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又一幅次第展开、震撼人心的宏伟蓝图,是又一个孕育希望、充满挑战的崭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XX领导同志为XXX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务实的作风,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奋进,为建设全面小康新赣榆而努力奋斗!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