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政军民如何让领导信任你(四)
阅读:808 下载:69
  • 总页数 12 页
  • 大小:51.69K

为您推荐

下载文档
/ 12
全屏查看
如何让领导信任你(四)
还有 1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2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如何让领导信任你(四)


第四、竭力成就领导


有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双赢原理”,说的是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部属获得成功,如果手下的人都成功了,领导者是没有理由不成功的。同样的道理,下级帮助领导成功,自己本身也就获得了成功。


领导有指示你要有落实


XX领导XXX在为20xx年xx月xx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狠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就我们机关干部来讲,“领导有指示,你要有落实”,就是成就领导的重要方面。


前些日子,我与一位县委书记交谈,他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了一个真实故事:


县委机关干部李胜东到一个镇挂职当镇党委书记。走马上任前,这位县委书记对他交代一项任务:“你去的这个镇的东峪村有个村民王二蛋缠访、闹访影响很不好。你要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


“是,保证完成任务。”李胜东虽然知道这项任务太艰巨,但领导有指示,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贯彻。


对王二蛋的事儿,李胜东非常清楚。这个人上访的原因非常简单:三年xx月xx日,拿破仑率领12万铁骑同英普联军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英军由威灵顿率领,普军由布吕歇尔元帅率领。拿破仑兵分两路出击,命令属下将领格鲁西元帅率5万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队,自己率领7万将士同威灵顿的英军在滑铁卢展开殊死决战,双方损耗十分惨重,都在盼望援军到来。


格鲁西的副司令热拉尔曾要求他迅速回撤去支援拿破仑,但是格鲁西却坚持认为,拿破仑给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军队,没有新的命令让他回撤增援,他不能擅离职责。他继续率军去追击普鲁士军队。而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呢,则巧妙地摆脱了法军的尾追,及时赶到滑铁卢,对拿破仑的法军右翼展开猛攻。威灵顿在普鲁士军队的配合下,趁势转入反攻,法军大败,拿破仑带了一万名残兵退回巴黎,从此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


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直到1821年郁郁而终。有专家认为,如果格鲁西不拘泥于皇上的命令,及时回撤救援的话,法军也就得救了。“可惜,(格鲁西)这个毫无定见的家伙只会始终听命于写在纸上的条文。”


机关干部处在工作一线,对实际问题体会更真切,更直接,了解更透彻,发现领导的决心有哪些不妥当的,不能一任事态的发展,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补台,这是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标志。我觉得,如果事事都顺着领导的话说,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知是错,将错就错,这样建立起来的上下级关系,根本谈不上是良好的工作关系。“领导有疏漏,你要有补救”,是需要机关干部牢记在心的。


领导有分歧你要有化解


机关干部所面对的领导,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每个领导的话都要听,每个领导的指示都要执行。如果领导之间的意见一致时,落实起来一般没有问题。但是,由于领导们的学识经历不同,性格脾气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间意见不一致,甚至相互有矛盾的时候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机关干部感到很为难,不知道如何处置才好。根据我的体会,处理这类问题,需要做到机敏灵活,妥善周全。


——从容应对尴尬场合。机关干部处于决策中心的边缘,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参与决策咨询,又由于地位的关系,没有更多的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因此,常常会遇到既不便表态又不便回避的尴尬场合。比如,几位职务相当的领导当着你的面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激烈争论,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常有的,碰到这样的场合,要区别不同情况,冷静观察,沉着而机敏地加以处置。


如果领导争论的问题不在你的工作范围之内,或关系不大时,你最好是缄口不语。西方有句格言“沉默是金”。这个时候不说话,可以说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果领导争论的问题在你的工作范围之内,但你对此又没有透彻的了解,那么你要迅速查明有关背景材料,迅速考虑基本意见,以备领导询问。此时的基本原则是,领导不问你就别“吱声”,领导问什么,你就答什么,简明扼要,以回答情况为主,不要带上意见和看法,更不要带上感情色彩。当领导要求你发言时,你最好是全面而扼要地把有关情况介绍清楚,然后把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提出来,供领导参考定夺。


——灵活处置不同意见。在情况紧急需要迅速决断而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这时候,机关干部应开动脑筋,迅速寻求一种使不同意见的领导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考虑折中方案时,要充分尊重主要领导的基本意见,但有时主要领导的意见不正确或难于实施,而领导又固执坚持时,应考虑一个变通方案,使领导既能接受,又可待情况变化后迅速调整。


——巧妙化解分歧观点。严格地说,领导对某项工作的实施计划或某件事情的处理方法意见不一致,与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和隔阂是不同的,意见不一致是个认识问题,方法和手段不同而已,处理时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毕竟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不存在个人恩怨等工作以外的因素;相互矛盾则是两个人之间的个人恩怨,并把这种个人间的好恶带到了工作上来,处理起来就更复杂一些,弄不好会在无意中得罪一方。因此,应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当然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显,有时因为长期认识不一致,逐渐转化为相互之间的矛盾,谁看了对方都不顺眼,老是搞不到一起去;有时则因为有了矛盾才使工作意见更难统一,你要那么办,我偏要这么办。所以,处理这种情况要十分慎重,机智灵活地把两者联系起来综合考虑。


针对领导意见出现分歧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时间先后”来处理。即哪个领导先说了就按照哪个领导的意见办。这实际上是不等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就执行,可以避免听谁的话不听谁的话之嫌。


二是按“职务高低”来处理。也就是谁的职务高就主听谁的。虽然职级低的领导心里不高兴,但是不能完全埋怨机关干部,即使有意见也摆不到桌面上来。


三是按“实效大小”来处理。也就是你认为哪个领导的意见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就按哪个领导的意见来办,并把自己的认识向持有不同意见的领导讲清楚。


四是按“兼顾左右”来处理。也就是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领导的意见尽量照顾到。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单位对营院整修时,两位主要领导在如何修排水沟上意见发生分歧:一位要求修明沟,认为这样节省经费;一位要求修暗沟,认为这样美观。两位领导的意见都有道理,而且互不退让,都要机关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负责施工的机关干部便来了一个折中方案,营院道路边的一半修成暗沟,房后不引人注意的一半修成明沟。既没有得罪某个领导,又把任务完成了。


以上这几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有些情况下恐怕也只能如此。因为等领导们的意见统一起来再办,大概早已时过境迁了。工作毕竟不是儿戏,耽误不得。而有些问题本来就有多种答案,不存在谁对谁错,共识的形成往往只能在结果出来之后。当然,这几种办法又各有利弊,不能说是最佳的方法。


比如说,“按职务高低来处理”,从原则上讲没有错,但只照顾了职级高的领导,你的直接领导和职级相对低的领导会对你有看法:这样的机关干部只知照令行事,没有明确的是非正误感,眼中只有某某领导,没有我们这些人。时间一久,就会对你产生不良看法,待某某领导调离后,日子恐怕不怎么好过。


又比如,“按实效大小来处理”,虽然可以避免上述办法的弊端,但这个“实效大小”是虚拟的,实际上是你对事物实质的判断结论,而不是真正的实效。因此,这样做不但需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刚直不阿的胆识与勇气,而且需要良好的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善于斡旋的本领。不然就不要这样去做,即使做了,也往往事与愿违。


如果再深一步研究,其实还有一些相对更高明的处置办法:


一是事前影响法。机关干部承办事情,力争想在领导之前,不仅预想出工作本身应该怎样做,充分准备方案和建议,力求使之切合客观实际,而且要预测出哪些环节意见不容易统一,领导各自对此事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在方案中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适当有所照顾和体现。没有照顾和体现的,一旦他们提出来,该如何解释,去说服他们放弃这部分意见,使他们能按照你提出的方案去办。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矛盾,利于工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于弥合领导之间的分歧,使领导都对你产生信任感。困难在于你必须充分了解领导,熟悉工作,有过人的眼光和协调关系的能力。


二是适当缓办法。有时不等你想好承办事情的办法,领导就把意图交代下来了,这个说这么干,那个说那么干,弄得你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情并非十分紧迫,可以放一放,搁置一段时间再说。事后当领导问起时,可在适当的场合与时机解释一下:一来这件事对推动单位建设作用不大,或者说时机尚不成熟,应该适当推迟一下,二来领导意见不统一,我们贯彻起来有困难,并恳切希望领导部署工作要尽量一致起来,以利于工作的展开和单位建设。只要对单位建设造不成危害,机关干部应该有这么点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不怕领导误解的精神。实践中有些同志这样做了,而且效果不错。


领导有批评你要有改正


无论你对工作多么认真努力,无论你是否尽职尽责、竭尽全力,领导对你的工作不满意、有看法都是不可避免的。遇到这种“有口难辩”“心有冤屈”的情况,你应该怎么办?是对领导的看法置若罔闻甚至赌气、撂挑子,还是把领导的“看法”化作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我觉得,无论领导的“看法”对不对、准不准,都要从中得到警示,并找出扭转“看法”的“办法”来。领导“圈阅制”的由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48年2月,xx领导主席亲自主持拟制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让新华社电台拍发全国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毛主席就等候、关注着各地的反映。


3月的一天,毛主席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告诉他说早就来了。毛主席追问:“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另一个秘书叶子龙说:“大概还没有来吧。”可胡乔木清楚地记得电文已经来了。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


电文上已画了许多勾。当时领导人看阅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面上画上勾。所以叶子龙说:“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


毛主席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没看过!”


由于上面只有勾勾,从勾勾上根本看不出究竟是谁画的,所以到底谁看过,谁没有看过,确实分辨不清。这时,胡乔木替叶子龙打了一个圆场,说画勾这种方法有缺陷,责任不全在叶子龙。


xx领导听了胡乔木的解释,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深究。为了改变这种谁看了谁没有看搞不清的现状,叶子龙想出了个办法。从此,他在传送电报、文件之前,先在电报、文件上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谁看了谁没看一目了然。领导人传阅电报文件在署名上画圈的制度,就这样形成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对待领导的批评,一定要有个正确的态度。领导能批评你,说明他对你关心,对你爱护,对你重视。有的机关干部说,能被领导批评也是个资格。如果领导都懒得批评你了,说明你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了,这话不无道理。所以要记住这句话,严师出高徒。不批评不进步,不磨砺不成才。如果你能经受得住批评的考验,而且能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按领导意图办事,定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