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页数 6 页
- 大小:24.87K
为您推荐
- 2023-09-13 10:32:4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z*建设的意见
- 2023-09-21 14:11:44 在体制内工作,要时刻注意自我保护
- 2023-09-22 09:43:40 好文章如何开头、结尾、首尾呼应?
- 2023-09-26 16:19:56 干部学院组织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20xx1021)
- 2023-09-17 04:59:54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 2023-09-25 02:10:12 什么叫成熟,下面这些话太深刻了!
- 2023-09-11 01:57:56 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
- 2023-09-18 05:32:10 市局党组20xx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任务分工及责任清单
- 2023-09-27 19:07:15 深刻把握“六个坚持”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3-09-26 06:43:09 公文写作:高手是怎么写段落的?
- 2023-09-14 20:00:40 银行党委书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农金路径”
- 2023-09-14 14:22:33 提升工作能力必学的五个方面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聊一聊所谓的人情世故
Part 1 “人情世故”的两种表现形式
过去我写过不少关于体制内为人处事的文章,很多人便认为我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有成为官场“小油条”的趋势。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我一直都很讨厌这些东西,也很反感机关里的人情世故。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事实上,那些真正擅长职场生存法则的人,根本就不会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因为那种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状态,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只有像我这样,一方面厌恶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学习它的人,才会想到去总结和梳理。
当然,人情世故并非贬义词,《红楼梦》里就有一句经典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团体而独自生活,那么就必须让自己的行为处事更加得体。
所谓的人情世故,我认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阳光型”,一种是“阴暗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阳光型”的人情世故。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演员,叫黄渤。他是我见过的最会说话,也最会做人的演员了。今年1月,他参加了总理主持召开的一次座谈会。轮到他发言的时候,总理说,“黄渤同志,你的稿子我已经看过了,请你不用念稿子,直接提问题。”听了总理的要求,黄渤回答:“好的,我不念稿子。不过背台词是我的专业。”接着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就响起一片笑声。
还有一次,有记者故意刁难他,问他林志玲跟高圆圆谁美?黄渤表示,他们一个我就够晕了,你一提到2个,我听名字就要被美晕了!
我认为,这就是“阳光型”的人情世故,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修养,一个人格魅力,一种更高层次的“情商”。其实,高情商也是“圆滑处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知世故而不世故。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阴暗型”的人情世故。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发生一场废立太子之争。当时有个武惠妃,深受唐玄宗的宠幸。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所以就天天在唐玄宗面前吹枕边风,诬陷现在的太子李成。听多了之后,唐玄宗也动摇了,于是他召集宰相会议,打算废掉现在的太子。会议上,当朝宰相张九龄从稳定政局和维护礼法的角度出发,公开反对更储,并明确表示:“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同时在位的奸相李林甫,却另有一番表现。他当众不发表任何意见,退朝之后却暗地里通过宦官转告玄宗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更储问题做出明确的表态,但所暗示的弦外之音却是十分明显的:既间接表明了李林甫迎合玄宗和武惠妃赞同废掉太子的态度,同时又影射攻击了政敌张九龄“干预”君主的“家事”。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阴暗型”的人情世故。李林甫的行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懂得揣摩上级的心思,迎合上意,领导怎么想,你就怎么说,制度、礼法什么的都不重要,他开心就好;另一个是注重说话的艺术,话不说满、不说透、不说清,但却有意做出强烈的暗示。说话的人不明言,便可不承担明言的责任,然而其所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却尽为闻者所知,其目的已然达到。
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好和坏,褒义和贬义来形容“阳光型”和“阴暗型”,这两者很多时候也有相通的一面。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阳光型”修炼到极致之后,这个人会很有修养,给人一种情商极高的感觉;“阴暗型”修炼到极致之后,就会给人一种奸诈、圆滑的感觉。这个也很难伪装,现实生活中,哪些人特别有修养,哪些人特别圆滑,我们接触几次便很容易发现。
Part 2 机关中过于注重“人情世故”的负面效应
虽说人人都需要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但不同领域对于为人处事的需求度是不同的。总的来看,体制内>体制外,政>商>学。政府部门作为人情世故的“重灾区”,很多人在其中浸染久了,个人的性格、品性都会发生变化。
记得领导说过这么一件事,每次想起来都颇多感慨。
有一次市里召开的大会结束后,数百人从大会堂陆续走出来。领导看到了一个熟人,就主动上前打了个招呼。那人当时可能没注意,所以没回应就走过去了。晚上大概8点多,他给领导打了个电话,说:XX部长,实在不好意思啊,早上您跟我打招呼,我没有注意到。领导笑了笑,跟他说:哈哈,就这事啊,没关系啊。我们领导是一个很洒脱的人,说完后,若有所思地跟我们说了一句:现在的人啊,就是太谨慎、太会做人了,这点小事都放不下。
我倒认为不怪那个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受周围人的影响,很容易就变得心思缜密、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当然,他的行为确实过度了,属于太注重别人的看法,其实别人对你的评价,是整体的感受,没必要纠结某一两次的行为。
Part 3 是否有必要彻底践行所谓的“职场规则”
对于多数年轻人而言,职场生态是复杂且残酷的。前人用血和泪的教训,构建出一整套运行完善的制度,或是“显规则”,或是“潜规则”。任何试图打破这一现状,不遵守既有规定的人,或是被孤立,或是被淘汰。可是,这就表明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努力模仿他人的所作所为,然后让自己也变成下一个老王、老李吗?这还真不一定。这里主要有三点需要考量的因素:
第一点,践行那些所谓的规则,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有一次,单位组织工会疗养,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直属领导也很快批准了。临行前一天,一个更大的领导找到我,说有一个很急的稿子,让我这两天写一写。我说自己要出去疗养了,给他推荐了另一个人。他不信任那个人,坚持让我写,还让我游玩的时候,在宾馆里晚上写就可以了。当时我内心挣扎了0.01秒,立马就认为这买卖不划算。所以笑嘻嘻地跟领导说,“我出去玩几天,心就散了,会影响稿子质量的。小王文笔比我好多了,我觉得他比较合适。”接着就是一脸不情愿,且依旧笑嘻嘻的表情。一个是得罪领导,一个是放飞自我,当然选择后者啊。
第二点,践行那些所谓的规则,自己可能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工作这些年,在机关里见过太多各式各样的人。有的工作了几十年,从小王熬成了老王,依旧没有个一官半职,成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有的没有啥本事,就会吹吹捧捧,满脑子尔虞我诈,似乎活着就是为了算计别人、推卸工作。当然,也有不少才华横溢、人品端正的有为青年,通过在领导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收获了职务晋升。如果在这个单位中,存在这样的有为青年,至少说明这条路是行的通的,那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和靠拢。如果单位中完全没有这种人,那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考走,二是等新领导的到来,以期改变不良风气。
第三点,为人处事没有固定的标准,什么样的年纪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职位做什么样的事。年轻人没必要老气横秋,适当展现自己的个性没什么问题。职位不高的时候,没必要摆出一副“地球离开我就不转了”的姿态,对于绝大多数岗位而言,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多数领导都是过来人,他们见多识广、阅人无数,我们无需在他们面前展示自己三脚猫的人情世故能力,阳光有活力、正直有能力,这就够了。有些错误,犯了也就犯了;有些人,得罪也就得罪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会影响大局。
Part 4 学习为人处事需走出的误区
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人际交往的能力,所以现在市面上有无数的书籍和文章,教我们如何提高情商,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在职场上更好地生存。有些内容还是不错的,但很多讲来讲去还是那套。而最致命的一点在于,有些所谓的人际处理技巧,我们是不能生搬硬套的,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否则将会弄巧成拙。举个例子:
一次市里常委会结束后,市领导们陆续走出来。一个副市长出来时,自己提着个包,他秘书看到后,马上过去要帮他提包。副市长摆了摆手,示意他走开。秘书是新来的,以为副市长认为很多领导在场,只是客气一下,所以依旧去拿他的包。副市长回去后就很不开心,批评了秘书一番。那个秘书特别委屈,认为自己过去也帮他提包,怎么这次就不行了。后来,在场的一位副秘书长悄悄地跟这个秘书说,“小王啊,你还是太年轻,没看到当时市委书记出来的时候,都是自己拿包的吗?你还急匆匆的给副市长提包干嘛?”
这就是悟性不足的体现。书本上教过,秘书要帮领导提包,可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场合,都能适用这个原则的。从中也能看出,为人处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学习,但我们不能无原则的模仿照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他们之所以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有哪些。
归根到底,所谓的人情世故,也是一种悟性的体现。如何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悟性呢,李敖先生有两句话说得特别好:要使我们的大脑能够起飞,有两个层次:当你看到抽象东西的时候,应该尽量使它变得具体;当你看到具体东西的时候,应该尽量使它变得抽象。
Part 5 一点感想
其实职场上像黄渤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多数人还是比较世俗化的圆滑世故。我觉得没必要觉得那些人靠着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老想着像他们学习,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要知道,还有一大堆比他们更会来事、更懂人际经营的人,依旧默默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无人问津呢。
我现在越来越懒得琢磨机关里的人情世故,太LOW了,不符合新时代新青年的气质,有那闲功夫,还不如多看几本书、多看几部电影、多出去旅游。没必要过度掌握那些所谓的规则,自己心中大体上了解就可以了,像我之前写的涉及职场工作经验和启示,已经完全够用了。当时写那些东西,不仅仅是给读者看的,我也将其作为一个梳理、提炼的方式,以便更好地理一理思绪。
我认为平时还是应该更多地在提升个人修养、情商以及洞察力上下功夫,做一个像黄渤那样的人,懂得幽默地化解尴尬、谦卑地表达自我、得体地处置矛盾。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岁月的磨砺后,才可逐渐将那种修养和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用急于求成。其实只要平时多微笑,多夸奖别人,谦卑一点,幽默一些,我们已经击败80%的人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
-
-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