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课党史学习XX领导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分析与探索
收藏文档

学习XX领导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分析与探索

下载文档
/ 34
全屏查看
学习XX领导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分析与探索
还有 3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4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学习XX领导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分析与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领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理论风格和实践特色的关于法治的思想,为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XX领导关于法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及理论创新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树立了理论发展守正创新的典范。


一、XX领导对法治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理论的创新


法治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有关法治的本质、法治的普遍规律、现代法治的一般原理及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内在要求、价值功能、基本原则、发展方向、遵循道路等重大问题的理论。XX领导创造性地发展了法治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形成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等一系列战略性、基础性、普遍性、前沿性重大问题。


(一)关于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的理论


与战略家邓小平同志一样,XX领导总是首先从战略层面思考和推进法治建设及法治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依法治国进行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战略定位。


第一,从人类政z*文明和社会现代化的纵深深刻分析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深化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夯实了厉行法治的政z*信念。XX领导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z*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这一分析击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所以屡屡出现重大失误和严重错误的要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很多重大的失误和颠覆性错误,都是人治造成的。基于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的深入分析和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抉择。在四中全会上,XX领导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第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布局中思考法治建设问题。十八大之后,XX领导深入调研,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把依法治国放在这一总体战略布局之中统筹安排,强调指出:“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所以,“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落实好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z*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战略要素。复兴梦就是强国梦,而法治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认定国家强盛的诸多标准中,法治要算重要一项,XX领导多次引用“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古典法家经典,用来教育党和人民走奉法强国之路。法治梦与强国梦是相通的。从成文法数量和法律体系规模看,我们已经成为一个法律大国,但还不是法治强国。在强盛的国家,法治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核心价值,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方式,成为支撑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力量;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宪法具有极大权威,法律具有普遍的实效,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公民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国家公权受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同时,法治成为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在全球治理中,拥有与其悠久文明、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相当的话语权、决策权和规则制定权。


(二)关于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第三天,XX领导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z*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国家主席后,XX领导又意味深长地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xx月xx日(现行宪法颁布实施的日期)确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


(三)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观点。XX领导高度重视建设法治政府,以深刻的理论观点科学地阐述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法治政府、怎样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问题。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个方面展开,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XX领导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要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健全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多元化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杜绝违法执法、粗暴执法、选择性执法、消极执法、钓鱼执法,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四)关于司法和司法改革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领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检验标准,深刻阐释司法体制重大理论问题,使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在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入推进司法改革的新形势下,XX领导不断创新司法理论,对一些长期困扰法学界的司法理论问题给出了依据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刻阐述,为司法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理论。


关于司法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司法、司法机关和司法权的界定;司法的价值和功能;司法公信力;司法规律。XX领导在通常的语境下是把司法作为包括侦查、检察、审判、司法执行等国家专门活动在内的一个概念来理解,明确指出:在我国,司法机关是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在内的;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就是“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基于对“司法”、“司法机关”的理解,XX领导指出:“司法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和规律,司法权是对案件事实和法律的判断权和裁决权。”据此,他一方面给以司法权一个开放的结构,司法各个环节都行使着对事实和法律的判断权,无论是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检察机关行使追诉权,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还是执行机构行使裁判执行权,都包含着对事实、法律的判断;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了在司法权力当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审判权。审判权的核心是裁决权、裁判权,所谓裁决、裁判,就是在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的内在准则以及道德、情理、政策等外部性规范作出定分止争、惩恶扬善、修复正义的判决,而无论是侦查还是检察,说到底都围绕着定罪量刑展开,都是裁判的前期工作,司法行政机关执行的则是人民法院的裁判。所以,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关于司法的价值和功能,XX领导指出:“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围绕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我国司法担当着“权利救济”、“定分止争”、“制约公权”的功能。


XX领导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反复强调司法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司法权运行规律。XX领导针对学术界和事务部门对司法规律尚未形成共识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既高屋建瓴又求真务实的见解,创新了司法理论,凝聚了改革共识。XX领导首先在方法论上把司法规律限定于“司法权运行规律”、“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指出: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司法权运行规律。”“完善司法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遵循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语义之下,XX领导对司法规律进行了深刻分析。


XX领导认为司法权独立运行(行使)是最根本的司法规律,强调指出:“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不能受权力干扰,不能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防范这些干扰要有制度保障。”司法人员公正办案,“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在揭示司法权独立行使(运行)这一根本规律的基础上,XX领导进一步指出遵循司法规律要体现“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体现“裁判终局性”。


关于司法改革的重大理论。XX领导着眼于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司法改革的重大理论,并对司法改革作出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XX领导司法改革理论涉及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现行司法制度,司法改革的政z*定性和定位,司法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定位,司法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强调司法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宪法为根本遵循、坚持遵循司法规律、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确保司法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XX领导还对新一轮司法改革各项重大举措进行了充分论证和阐述,为深化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进司法民主、提升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廉洁、提高司法效率、促进诉讼便利化、推进刑罚制度人道化、推进司法队伍职业化、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等提供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提出完善以“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为要义的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指引司法改革在司法本质和司法规律的轨道上全面有序推进。


(五)关于法治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的观点。“法治社会”是十八大后XX领导正式提出的法治理论概念。“法治社会”概念进一步明确了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表明我们不仅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法治国家引领法治社会,法治社会为法治国家构筑坚实的社会基础。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厚植法治信仰,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基层和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深化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活动,引导和保证城乡基层群众依法自治,推动社会组织依法自律。持之以恒地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法治环境。


(六)关于法治经济建设的观点。XX领导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法治


经济建设,强调“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XX领导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z*经济学原理,为法治经济建设培植了更加深厚、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等科学命题提供了学理支撑。根据“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科学定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XX领导法治经济思想十分丰富,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XX领导指出:“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法治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规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此,“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一基础性、根本性经济法律制度。


第三,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经济法治环境。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⑦“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吃定心丸。”要坚持改革开放,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第四,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法治化方式领导和管理经济。XX领导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仅靠行政命令等方式来管理经济,习惯于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动发展,习惯于采取陈旧的计划手段、强制手段完成收入任务的弊端,强调“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依法办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七)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观点。XX领导指出:“纵观人类政z*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因此,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使之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让权力不再任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二是必须强化制约、强化监督、强化公开。强化制约,主要是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建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监督,主要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整合监督力量,增强监督实效。强化公开,主要是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八)关于从严治党、依法反腐的理论。XX领导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是指只有党来管党,才能管好党;只有党来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放松。“基础在全面”,“全面”是指管全党、治全党,覆盖党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关键在严”,是指教育要严,管理要严,制度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要害在治”,“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勇于执纪问责。


XX领导强调: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必须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必须注重党内法规法纪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共同发挥在治党治国中的相辅相成作用。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十八大以来,以XX领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并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依法反腐的思想体系,丰富、创新和发展了党建理论和法治理论。XX领导指出:“中外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依法严厉惩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和威慑力,坚持完善法规制度、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预防作用,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有效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强调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上不封顶、下不设限,造成“利剑悬在头上的感觉”,进而形成不敢腐的高压态势。XX领导还特别重视依法反腐,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反腐败斗争,把法律手段用足,把刑罚手段用到位,并加强反腐败国际法律合作,不能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


(九)关于依法治军和建设法治军队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XX领导同志作为党中央XXX、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提出了强军目标、强军之要、强军之基,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是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并就军事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建设法治军队的战略地位、根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军事理论。


XX领导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整个国家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军队法治建设不抓紧,到时候就跟不上趟了。”“国家要依法治国,军队要依法治军。”20xx年,XX领导在主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起草时,明确要求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问题单列一块写进去,纳入依法治国总体布局。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进行了一体部署。四中全会之后,XX领导亲自到部队视察,强调要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指出:“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要强化法治观念,严格部队管理,狠抓条令条例贯彻落实,提高部队正规化水平。”“要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把法治教育训练纳入部队教育训练体系,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法治内化为政z*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依法治军关键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XX领导还亲自决策起草、亲自审定、亲自批准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深刻阐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标志着我军法治建设站上新起点,人民军队法治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十)关于法治队伍建设的观点。XX领导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在一系列讲话和重要批示中,XX领导深刻阐述了法治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分明确地把法治队伍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XX领导创造性地提出了“法治工作者”、“法治队伍”等概念,用以取代“法律工作者”和“法律工作队伍”等概念,凸显了法治精神、法治职业。法治工作者队伍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举凡在党政军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队、社会各领域专职从事涉法工作和法治工作的人员,都可称为法治工作者,都隶属于法治队伍和法治职业共同体。这就凸显了法治队伍建设的综合性和普遍性。


XX领导强调,全面依法治国亟需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必须将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与实施宪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领导同步部署;突出法治人才素质标准,既坚持德才兼备,又凸显职业特点,建设政z*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法治队伍;面向法治实施第一线,坚持从严治警,完善职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生态,建设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坚持正确政z*方向,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要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法律人才。


(十一)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观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对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的革命。XX领导指出,提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质是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其关键是守规则、重程序,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尊重和保护人民权益,自觉接受监督。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摈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志,决不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十二)关于全球治理体制和治理规则变革的观点。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XX领导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和世界影响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z*智慧和重要原则。在法治领域,同样要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两个大局,正确处理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关系,更好地运用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两个规则体系维护我国的合法利益,为中国的繁荣富强、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是推进全球治理格局、治理体制、治理规则变革的重要抓手和实践路径。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在国际关系中普遍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各国共同书写且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适应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更好维护新型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应更加主动、更有作为地参与或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实施和适用,提高中国话语权。


三、XX领导关于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的辩证思维


XX领导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XX领导关于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生动地体现出精准练达的辩证思维。本文仅举若干实例。


民主与专政。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国家政权建设和治国理政中的基本矛盾之一。关于这一基本矛盾,XX领导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只讲专政,不讲民主是不对的;只讲民主,不讲专政也是不对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必须以坚定的政z*立场、高度的政z*清醒、强烈的政z*自觉,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变本加厉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穷凶极恶的暴力恐怖活动,我们要毫不迟疑、毫不动摇地拿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武器,坚决打击。同时,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依法打击孤立极少数、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最大限度地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减少对立面。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对敌我矛盾,既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稳准狠打击敌人、震慑犯罪,防止养痈遗患,又要讲究谋略、巧于斗争,有效争取舆论、赢得人心,防止授人以柄。


法治与改革。法治与改革有着内在的、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XX领导围绕法治与改革关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形势下改革与法治的内在关系,为保证改革的合法性与法治的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XX领导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改革与法治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一方面,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进程、以法治化解改革风险、以法治巩固改革成果。另一方面,要把法治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的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修改和废止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步推进立法体制、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关键环节,要坚持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统一,实现立法和改革相衔接。


维稳与维权。XX领导指出: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讲,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就是维权。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机制,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改革信访制度,按照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的要求,及时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维护正常信访秩序。总之,维权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妥善处理,维稳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XX领导关于维权与维稳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创新,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明确了法律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权威地位,突出了法治在处理维权与维稳关系中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功能,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驾驭复杂局面、实现维稳维权辩证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活力与秩序。在治国理政中,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是辩证思维和政z*智慧的集中表现。XX领导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就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要坚持党政依法治理和社会依法自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公民、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通过自我协商、平等对话、依法解决社会问题,以形成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良性局面。


法律与政策。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基本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以至思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XX领导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指出:“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应当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各自优势,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当政策和法律出现矛盾时,要及时调整政策或修改法律,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要努力做到统一正确实施。


法律与党内法规。提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并强调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共同发挥在治国理政中的互补性作用,是十八大之后我国政z*生活和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党法关系的新发展。XX领导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我们党是先锋队,对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XXX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也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拥有一套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我们党的一大政z*优势。要以XXX和宪法为基石,加快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力争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中外法学史上的恒久话题。XX领导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精辟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夯实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论基础。XX领导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这些深刻论述突破了法治、德治水火不容的传统思维定势,阐明了一种现代法治和新型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新思路。按照这种新思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就是治国的必然之道。XX领导关于法治的思想中的法德兼治、法德共治理论既是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传承,又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信念与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信念与能力问题实质就是德与才的关系问题。政法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广大干警必须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z*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对于政法工作者来说,理想信念当中很重要的是法治精神和职业良知。XX领导指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不信仰法治,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政法干警“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职业良知来源于职业道德。要把强化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


在树立法治精神、培养职业良知的同时,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XX领导指出: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法治队伍能力水平还很不适应,“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判不明”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面临着“本领恐慌”问题,必须大力提高业务能力。“有才无德会败坏党和人民的事业,但有德无才也同样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常讲要亮剑,这不仅需要有亮剑的勇气,更需要有亮剑的本事和克敌制胜的能力。各级政法机关要把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


XX领导关于法治建设的其他许多论述也都体现了精准练达的辩证法思维。例如,法治建设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要坚持文明互鉴、对外开放,但不能机械临摹、全面移植、全盘西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我们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但要处理好监督与干预的关系,防止形成“舆论审判”。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