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政军民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
下载文档
/ 11
全屏查看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
还有 11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1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


一块小镜子,暗藏大智慧。


镜子这个物种来到世上,已有几千年xx月xx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对事情看得很清楚,往往会说:“心里像明镜似的”,这些,都是“镜鉴意识”的反映。最经典的是《战国策·齐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文章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令邹忌先生意外的是,身边人抱着不同目的一味迎合他,说他比徐公颜值高。问题是,邹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从镜子里早发现了,自己并没有人家徐公长的俊俏。智慧如他的邹忌,一时感触良多,脑子浮现出了齐王治国的一幕幕情景,心里想:作为一家之主尚且如此,大王乃一国之君,拍他马屁的人岂不更多?思及于此,吓出了一身冷汗,脑洞大开,于是赶紧进宫,晓之以理、动之亦情、说之以案,最终成功规劝齐王广开言路,革除弊政。最具有哲学气质的话是唐太宗说的。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七年xx月xx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他说:打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我就把军队工作推给彭德怀同志了。我做工作就是单打一,搞那么一件事就钻进去了。我也提倡这个方法。有本书叫《香山记》,讲观音菩萨怎么出身,别的我都忘记了,头两句叫作“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我就采用这两句作为方法,这几年xx月xx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向他汇报,“只唱一出《香山记》”的办法传达后,效果很好。xx领导说:就像你们河北唱《劈山救母》一样,不能什么都唱。这个方法要普遍运用。


20xx年xx月xx日,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他一开始就强调,“别的事我不讲,只讲工作方法,现在的中心问题是工作方法,要会做工作”。然后,他一口气讲了十几条。其中说道:搞经济计划,要有重点,有重点就有政策。没有重点,平均分配,就无所谓政策。这是很好的经验,跟我们历来搞政z*、搞军事相适合。总要有重点,一个时期总要搞个重点嘛。20xx年xx月xx日报》,作者张太原)


第二个好处是:帮助你放大“影像”、闪现亮点。善于以小见大,突出闪光点。这正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倡导的用小题目来做大文章,“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一个小水滴上,我们要能感知到太阳的光辉,从一粒沙里,可以探知到世界的奥妙,从一片落叶推断出秋之将至,借小问题谈出大道理,从小细节上悟出大智慧。


举个例子来说:十多年以前,郑晓龙导演过一部电影叫《刮痧》,我观后的感觉就是:见微知著。故事发生在美国,人物主要是一家中国人。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发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洋文,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譲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制,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在幼儿园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师发现,于是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孩子的家长再也无资格与孩子见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权利受到了损害,而且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点火石光……表面上,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很微小的事件,但透过刮痧,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充满着悖论的世界,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考。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深刻的立意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社戏》《背影》《最后一课》,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原理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大事也产生于小事,写文章正如吃饼,不可能一口就全吞下一块大饼,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一个具体的题目,从咬第一口开始。


三、借鉴广角镜的“开阔原理”,在落笔行文中拓展思路


广角镜,是摄影经常使用的镜头,其特点是大视野、大景深、大角度,取景范围更宽、更广,全景式地呈现景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公文写作需要“广角镜思维”,需要写作者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全局性思维,兼顾方方面面的情况,展示工作的“全景图”。在写作中,这种思维的意义在于三方面。


第一,告诉我们宽幅度地取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角镜告诉我们,在写作之前,收集素材的范围和幅度一定要宽、要全,尽量全面掌握各单位、各领域工作情况,多多益善,不可挂一漏万,最好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单位和领域的工作。例如:“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这段文字为了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的观点,兼顾了中国人民在文化、科技、工程等方面的成果,宽幅度地采摘了写作素材。


第二,指导我们作多向度思考。广角镜告诉我们,在构思时,要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比如看到成绩或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或不足;看到客观原因时,也要看到主观原因;看到局部问题时,也要看到了全局问题,尽量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不能顾此失彼。例如:“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z*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不同的视角、向度,对五年来的成就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让问题更为丰满、系统、全面,给人以信服感。


第三,启发我们作多层级划分。广,不仅有横向的广,还有纵向的广。所以在提纲拟制阶段,细化提纲可让思路丰富起来。笔者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三分法”,即对问题进行分类、分块、分层,沿着问题的纹路顺藤摸瓜,层层剥开、步步深入,分解为若干不同类别、不同组成要素或不同层次。


四、借鉴望远镜的“远望功能”,在思考问题时看得长远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远距离观察物体的光学仪器,主要功能是放大远处物体,实现超视距观察。文稿写作就是以文辅政,目的是解决问题,故而要出思路、出对策。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远见卓识,善于深谋远虑,这就是“望远镜思维”。有了这种思维,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熟悉历史,掌握现状,洞察未来。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思维的运用要把握好两个关键。


一是在“高处”思考。善于站在政z*的高度,时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相一致,与上级战略决策部署相互呼应;善于站在理论的高度,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前沿知识,捕捉新情况、新趋势;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胸怀全局、谋划全局,顾全大局。例如:“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正是迈着这样的脚步,靠着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开辟出联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个段文字从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我国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价值,并且洞见了“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这一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


二是向“远方”眺望。出谋划策不但要立足实际解决当前问题,还需要有战略思维、超前意识,深谋远虑。善于着眼于长远,眼睛向前看,既要善于分析形势、把握趋势,也要敢于提出目标愿景,提出具有前瞻性、趋势性、方向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例如:“20xx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这段话视距非常远,从20xx年前开始写起,可谓“思接千古,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给人一种“大历史”的豁然贯通感。


五、借鉴梳妆镜的“对照原理”,在写作过程中纠正偏差


梳妆镜,是一种平面镜,通过镜面给人反射一个同比例的镜像,让人从第二者的角度正视自己、观察自己。梳妆镜的作用就是检查仪表,整理着装,纠正偏差。文稿写作正好是一个不断检查纠偏的过程。一篇文稿的出炉,全过程都要“照镜子”,反复修改,检查写出来的内容与之前预设的目标是否有偏差,这就是“梳妆镜思维”。


据笔者经验,要运用好这种思维方式,非得借助一种工具不可,有没有好用的工具?我觉得建一个“校对清单”就挺好,把写作的关键问题列成一个表,就像监理工程师一样,边写边对照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照“主题”是否突出。看是否打开天窗说亮话,旗帜鲜明地阐明了主题,亮出中心思想;看标题是否凝练,是否总括了下文。


二照“骨架”是否稳固。看文稿架子搭的稳不稳定,结构完不完整,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是否清晰明了,边界是否清晰,是否有机组成,自成生态链。


三照“内容”是否充实。看文稿要素是否齐备、数据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看措施是否切合实际,瞄准靶心、找到痛点、挠到痒处。


四照“仪表”是否整洁。看文稿格式是否符合行文规范,是否符合逻辑规律,是否符合领导胃口等。


六、借鉴显微镜的“显示原理”,在校对核稿中明察秋毫


显微镜,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它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尤其是文稿修改校核环节,细节问题最容易被忽略,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失误,这就需要有“显微镜思维”,练就一双洞察秋毫的火眼金睛。笔者实践下来,这种思维方式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有效的诊断机制,借鉴中医的“四诊”法,我感觉可从四方面着手。


1.建立清单,实施“望诊”。建立文稿校对的“两张清单、一张网”,两张清单是指校对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用清单的形式明确什么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什么错误是坚决不能出现的,什么地方是最容易出错的。尽量把问题细化,罗列出来,纵横交错,犹如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问题网。所列条目越细,网就织得越密,也就更容易过滤掉细微的问题。


2.推行朗读,实施“闻诊”。据笔者经验,很多问题如果不通过朗读是难发现的,比如行文的逻辑、节奏、语感、语气等。因此可以建立“交错朗读校对机制”,多人交叉朗读、聆听,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换位观察,更容易发现错误。


3.广咨众议,实施“问诊”。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些错误是要从旁观者或专业人员的角度才能够发现的。所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外援”,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问计于人,用外人的视角来审视,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4.推敲斟酌,实施“切诊”。“春江水暖鸭先知”,文稿写作人员是文稿的亲身经历者,最有切身体会,最知道“冷暖”所在。修改时,在关键处一定要亲历亲为,反复斟酌推敲,确保稿子挠到痒处,点到痛点,切中要害,结合实际。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