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材料范本在全市学习贯彻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收藏文档

在全市学习贯彻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下载文档
/ 4
全屏查看
在全市学习贯彻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还有 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在全市学习贯彻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大学的XXX,很高兴今天能和我市各级科技工作者及相关大学、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分享对本次两院院士大会、中科协大会的一些感悟,共同探索我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有关途径。下面,我就围绕学习贯彻XX领导XXX在两院院士大会、中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职工作,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坚持科技创新,是每位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职责


应该说,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最为核心、最为宝贵的发展动力。那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勇敢的、睿智的、持之以恒的把科技创新贯穿于本职工作始终,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实践于、服务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具体的讲,就是要按照XXX本次讲话中提到的,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科研攻坚的核心本质,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强化基础研究,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心态。目前,我们在做一项具体科研攻关时,更多的是关心这项工作会不会成功、能不能给自己提升声誉,而忽略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基础研究更是如此。对此,我们应保有一份“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然有我”的情怀和决心,甘愿为后继科研者铺路搭桥、扫清障碍,甚至有时候还要抱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气、执着。唯有这样,才能在重大基础研究工作中一代接着一代干,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取得成绩。另一方面,要注重集中力量搞科技攻关。现在,在一些大学,因为学科的不断细分、细化,我们有些学科带头人仅仅把眼光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习惯于“关起门来搞科研”,有些人甚至还担心别的学科人员替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极为狭隘的,更会耽误重难点问题的科技攻关。我提议,我们的政府、科研机构,应该建立联合攻关的研发平台,让更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共享出来,让更多有想法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联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建立多学科联动机制,让每一个课题都能够集合众智,取得最大限度的突破。


二、坚持科学普及,是每位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XXX在本次大会上,着重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认为,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大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和社会各界科技工作者一道,共同推进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从而在三个层面形成科普惠及社会文明发展的生动局面。首先,在科技应用层面,要充分借助网络便捷优势,通过大学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从群众身边事讲起,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灵活的表现形式,深入浅出的宣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建立科学分析的思维模式,了解更多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在增强各自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分辨是非、科学辟谣的能力水平。其次,在科学引导方面,要更加注重科学素质教育在普惠性教育方面的先导作用,特别是要关注青少年科普知识的教育宣传,作为省人大代表,我已经连续两年关注并提交了关于强化义务教育科普内涵、增强青少年科普知识的建议,受到了省科技厅的高度关注。在这其中,一个核心的论点就是通过增设科普教育兴趣班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逐步养成科学思维观,帮助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最后,就是要通过科普教育,最大限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更多的百姓群众能够了解我国在世界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有哪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等等,从而不断深化科普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让科普教育真正与时代同呼吸、与共和国同成长,真正造福于民、造福于国。


三、坚持成果转化,是每位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社会属性


如何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我一直最为揪心、也是最常思考的问题。这次,XXX特别关注并强调“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让我为之一振。


我们市的大学教育资源非常厚实,科研工作者更是数不胜数,每年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就接近X万人,科学门类全、国家实验平台多一直是我市科研工作者引以为傲的优势。但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非常薄弱,大学教育“大而不强”“贡献社会能力弱”已是不争的实事。


对此,我认为,很有必要搭建一个市级层面的创新驱动平台,来统筹协调我市的科技研发资源。一方面,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到这个平台当中,使其成为连接市场、社会和高校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桥梁”,成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新市场”的重要阵地。在这其中,我建议,应该增加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人力资源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壮大、适应市场。


另一方面,建议建立科技资源下沉长效机制。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换慢、转化效果差,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工作者没有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科研成效,没有用社会发展的思维来定位科技研发路径,换句话说,就是产、学、研、用结合的不够紧密,创新体系没有完全现代化。对此,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科技工作者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让大家学会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来思考科技成果如何为社会所有,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入”我市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还应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与上级学会对接,引导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并肩而战,助力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我就讲到这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志批评指正。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