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政军民机关里,为什么人情味很淡?
阅读:572 下载:67
  • 总页数 3 页
  • 大小:13.17K

为您推荐

下载文档
/ 3
全屏查看
机关里,为什么人情味很淡?
还有 3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机关里,为什么人情味很淡?


常和身边的同事以及朋友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机关里,人情味比较淡?而且机关越大,越明显。越往基层,人情味更重?!


这倒是一个问题。相信很多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中国是熟人社会,办任何事都离不开熟人。特别是在乡镇、县城一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天然形成同乡、同学、亲戚等裙带关系,你认识我、我听过你,寒暄熟络之后往往会发现都有彼此认识的人。


有的往上推两辈人,说不准还是远方亲戚。这种事,在小地方屡见不鲜。


这就是世界太小、地方不大的好处。自然而然,小地方体制内人士的熟人关系更紧密一些,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或多或少认识、熟悉,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就没那么远。


还有,基层面对的都是群众,自然说百姓话、干百姓事,许多村镇干部成天和百姓打交道,自然对人情世故的掌握就多些,行为也容易受到社会风俗的影响,从而显得人情味更重。


越是大的机关,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就越多。特别是部、省一级,干部都是来自东南西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比如说,省直机关,大部分干部往往来自全省各地;中央机关,大部分干部来自各个省份。


在这些机关,彼此之间没有熟人社会打下的根基,相互的了解磨合都需要一个过程。


上班时间,大家除了工作,其他交集甚少,一下班就会如潮水般回到城市各个角落的住地。如果彼此之间没有深度的交集和交情,就会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切关系的维系就是那就仅限于工作和面子。


事实上,体制内最让人感动的往往是大家缺少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在小地方普遍感到的、心中期待的:人情味。


人情味体现同事间彼此的帮助、关心上,也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细节上。比如说,谁家有事,大家去跑跑腿,帮个忙,甚至接送下孩子;谁有事谁先走,大家帮着处理下后续的工作。


还比如:办公室堆满不同人带来的零食,大家时不时相邀聚餐,胡吹海喝一番,等等。事实上,任何单位,一起工作的时间长了,三五个人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这也算的人情的一种。


一个单位人情味的淡泊,除去客观的因素,往往跟单位的氛围有关。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


领导的一句关心问候,往往会激励下属。特别是当下属家庭遭遇困难,领导知道后给予关心关怀,代表组织给予帮助,自然会让个人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如果大家都伸出援手,那更好不过。


事实上,任何单位都是这样做的。有的,只是履行程序,装装样子;有的,则把工作做到了心坎里。


我以前遇到过一位领导,凡是听说下属的父母从外地过来看孩子,必然自掏腰包请老人家吃饭。把下属感动的稀里哗啦,干工作自然得劲,团队战斗力超强。


还有,领导对下属的关心不仅体现在规定动作上,更多的是自选动作和精神上。作为领导,你该给大家改争取的福利一定要争取,关键时刻该护犊子就得护犊子,并且一碗水要端平,千万不要厚此非彼。


从我的个人经验看,凡是人情味重的单位,往往氛围好,众人干劲足,尔虞我诈之事较少。


反之则然。


作为领导,让单位变得有人情味这事也很简单。把同志当家人,把自己当百姓即可。最后,引用一副对联大家。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