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收藏文档

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下载文档
/ 8
全屏查看
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还有 8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8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双减”政策的出台受到了社会、家长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系统统计的学校各项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xx月xx日的工作时间配置在6~7小时时,人们的工作满意度更高。当工作时间超过一定水平,会带来更多的家庭与工作冲突,对女性尤其明显,会降低工作绩效,带来更多的职业压力,损害职业幸福感。因此,教师减负势在必行。


1.整体改进课后服务模式


“双减”政策对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均有明确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以本次调研中的某城区小学为例,该小学在“双减”政策实施前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时间为15∶40,“双减”政策实施后提供课后服务至17∶40,承担课后服务的人员全部为本校教师,教师原本用来备课、批改作业、开展业务学习的时间被课后服务占据,只能利用其他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和开展业务学习。显而易见,“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服务是教师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减轻教师负担就需要学校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整体改进课后服务模式的路径。“双减”文件指出,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事实上,学校虽然在安排本校教师承担课后服务上具有自主权,但在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人员或志愿者方面均存在诸多障碍,需要多方协作方能实现。一是要充实课后服务教师资源。地方教育部门要推动学校聘请本校教师以外的人员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协调多个部门拓宽引进人员的渠道,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形成科学、畅通的课后服务人员准入机制,保证课后服务师资力量充足。二是明确课后服务收费标准。适当的劳动报酬是社会人员持续承担课后服务的保障,在让社会人员“进得来”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留得住”,使他们持续参与并做好课后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核心力量。三是健全课后服务的运行模式。对学校来说,课后服务应聚焦主要问题,如作业辅导和兴趣社团活动时间如何分配,课后服务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选用,如何针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如何管理和实施课后服务,等等。学校必须围绕这些问题思考提供什么样的课后服务,以及如何提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基于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改进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让教师从繁重的课后服务中解脱出来。


2.创新落实弹性工作制度


“双减”文件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这赋予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但调研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小学都未能实现教师弹性上下班,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有顾虑,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人,更难以实现弹性上下班。同时,教师相关的福利待遇的保障等也势必影响学校落实推进“双减”政策的质量及程度。目前,国内有些地方已经尝试出台了一些新举措,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其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省**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减”背景下教师关爱工作的十条措施》,文件规定: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每周可享受半天“双减假”,实施课后服务AB岗位制、弹性上下班;也可尝试课后服务时间“储蓄制”,用课后服务时间兑换“双减假”,便于解决家务事等。


3.完善支撑教师专业提升的教研体系


教研活动是教师业务素养提升的“加油站”,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动力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教师集中教研时间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在“减负增效”“作业改进”等课题面前,教师进行深度教研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教研模式,着力破解教研时间的减少和研究需求的增加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提升教研效能,尝试构建坚实有效的教师教研支撑体系。


就学校层面而言,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学校统筹,保障教师集中教研的时间。例如,针对课后服务与教研活动时间相冲突的问题,某小学调整了课表,为学科教师集中空出一个时间段进行教研,如该校周四下午统一不安排语文教师的课务及课后延时服务,为语文教师集中教研解决后顾之忧。二是科学引领,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学校要立足教师实际,摸清教师的迫切需求,科学设计并安排教研活动。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在作业设计方面有所提升,就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安排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研,或组织开展互动式、沉浸式教研,让教师研有所得、研有所获。三是注重激励,激发教师教研原动力。学校要建立教研奖励机制,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在校集中教研外的独立教研,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奖励,提升教师教研的成就感。


就区域层面而言,要创新教师教研方式,实现区域内教研资源的优化供给。一是开展线下线上融合教研。例如,加强线下线上评课、辩课互动,打破时间、空间的多重束缚,促进教研内容、教研形式的多样化、可选择性,甚至为教师“订制”个性化成长方案。二是创建作业资源共享平台,有效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存在的作业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省、市、区教研部门可以集中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最新教学理念,打造优质的学科作业资源并建立资源库。资源库按学科分档编排,将资源细分为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实践类作业、长周期作业、分层作业以及跨学科融合作业等,供广大教师按需选择、随时使用。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强化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培训尤其是学科类培训大幅缩减,学生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的高质量安排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协同发力。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学生周末时间安排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周末没有安排,这反映出部分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缺失。而在社会教育层面,由于社会组织主体多样、教育资源形态松散、教育责任不明确等因素,其教育功能也未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的职能,一方面,要有效引导,明确家庭、社会教育中各主体的责任,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激发社会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集中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密切社会与家校的关系,促进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的融通。例如,对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宝贵的社会资源,地方政府可将其进一步建设成学生乐去、乐学的“教育场”。“教育场”不仅要对青少年免费开放,还应配备辅导员、讲解员和义工,为学生的现场学习、参观提供必要的解说等教育服务。学生去“教育场”参与教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更大限度地实现全面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要积极建设全员参与的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教育文化,让良好的社会教育文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例如,**省**市自20xx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文明积分活动,“志愿服务”被列入文明行为加分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明积分台账或账户,有些单位还将文明积分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积分制度激发了市民从事公益活动的主动性,不少志愿者开始在朋友圈晒公益、比积分,争做文明事、争当文明人在**市蔚然成风。**省**市**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了专家引导团、家庭教育指导师志愿服务团、教师志愿服务团、“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关爱团、家长互助示范团等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分别向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教师、“五老”、优秀家长汲取经验,增强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总之,“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尤其是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通过此次问卷调研,我们看到了可喜的一面,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协力寻求解决之道,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大胆创新。如今,“双减”发出的箭虽已正中靶心,但减负,依然在路上。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