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页数 47 页
- 大小:185.62K
为您推荐
- 2023-09-14 18:23:53 关于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建议——政协大会发言材料
- 2023-09-25 12:37:42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我剖析材料
- 2023-09-25 15:50:05 法院院长个人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现实表现材料
- 2023-09-21 00:36:23 “两新”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经验材料范文
- 2023-09-19 04:44:57 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 2023-09-17 04:00:57 副县长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检视剖析材料
- 2023-09-18 06:03:08 乡镇党委班子XX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检视剖析材料
- 2023-09-16 05:02:19 宏观经济分析材料: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七个新变化
- 2023-09-29 10:25:37 入党申请书(村委会)
- 2023-09-14 05:41:19 基层治理夯实年活动工作简报材料
- 2023-09-18 00:49:26 XX省公安厅机关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座谈会发言材料
- 2023-09-19 03:07:38 各类汇报材料写法详解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面深化改革经验材料精品汇编
目录
1 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在推进市场体系改革上的思与行 3
2 向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迈进
——在财税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10
3 国企在新一轮“破茧”中蓄势待飞
——在国有企业改革上的思与行 19
4 加快推进由“大”到“强”的转变
——在农村改革上的思与行 27
5让民主这个法宝显示更大威力
——在民主法治领域改革上的思与行 35
6服务型政府建设走上“阳光道”
——在行政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44
7争创湖南文化发展的新优势
——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52
8改出民生建设的新气象
——在社会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61
9两型湖南今朝更好看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70
10 把三湘大地的“战斗堡垒”建设得更坚强
——在党的建设制度革上的思与行 78
1 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在推进市场体系改革上的思与行
推进市场体系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把推进市场体系改革作为全面深化 改革的基础工程,努力放活市场配置资源这只“无形之手”,统筹用好 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积极舞动外向型经济这只“开放之手”。 通过加快推进市场体系改革,一个市场充满活力、政府服务到位、经济 更加开放的发展新局面正在三湘大地形成。
一、啃下市场壁垒“硬骨头”,把“无形之手”放得越来越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推进市场体系改革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但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拦路虎”,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的“限令”成 为完善市场的壁垒。省委、省政府认为,深化市场体系改革,关键在于 清除阻碍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壁垒。为此,我省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下决心啃下市场壁垒这块“硬骨头”,努力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让市 场活力充分迸发。
——打破“三扇门”,放宽市场准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没 有活力,再大的市场也会“门庭冷落”。为激活市场主体,我省着力打
破“三扇门”:一是打破企业投资的“玻璃门”。针对市场领域存在的 一些看得见却进不去的“玻璃门”,着力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 的各种限制性规定,通过监管体制方式改革、资本多元化改造、可竞争 性环节分离等措施,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和领域,大力发 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打破公共融资的“垄断门”。逐步在由国有资 本主导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向民间资 本敞开大门。今年xx月xx日缩短到 11 个工作日。
——在扩大公共服务上做“加法”。下放审批事项后,省委省政府 提出,各级政府要坚持“放权放活不放任,放手放宽不放责”,把着力 点放在扩大公共服务上。为做好公共服务的“加法”,我省注重推进了 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制度化保障。加强行政服务能力建设,全面 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三项服务制 度,明确由首问责任人对审批办理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项目审批需要的 资料也必须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二是搭建便捷式平台。对审批方式 全面“优化再造”,尽力做到简便快捷。如变“多部门办理”为“一站 式受理”,40 多个省直部门建有办事大厅,13 个市州、122 个县市区建 有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平台,对有条件的事项推向“网上 审批”。三是实行全天候服务。充分发挥网上电子监察系统作用,全天 候监察行政审批流程和时效,对可能出现超时限办理的情况,及时提醒 和敦促相关人员。在部分领域,相关行政部门还实行周末办公、上门办 理,全天候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
——在提高监管效能上做“乘法”。为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效能提
升,我省注重放大“三个效应”:一是放大政府宏观调控效应。各级政 府着力抓好调整重大经济结构、保护公平竞争、平衡社会经济关系,及 时解决“市场失灵”和“市场失衡”情况下出现的问题,确保经济社会 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放大社会组织服务效应。推动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 建设,释放出更多制度红利。清理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促进社会 组织在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使之真正回归社会组 织的社会属性。三是放大企业自主经营效应。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在环境保护、银行信贷、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实行“黑名单”制,促使 市场主体自觉依市场规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做“除法”。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培育市场 体系必不可少的土壤。我省先后发布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止性规 定、规范涉企检查若干规定等文件,为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撑起“保护伞”。 一是清理“检查过滥”的问题。规定到企业检查必须提前一周填写申请 表予以备案,禁止未经备案对企业进行各类检查;每个月的前 20 天为企 业“宁静日”,无特殊情况不得以检查名义进入企业。二是清理“执法 过乱”的问题。重点整治干部作风中的“庸、懒、散”,整治行政审批 中的“吃、拿、卡、要”,整治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乱收费、乱罚款、把 外商打成“内伤”等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影响机关效能、影响发展 环境的突出问题。三是清理“负担过重”的问题。禁止以拉赞助、打广 告、订业务报刊或违反国家规定组织培训、考评等方式加重企业负担; 禁止以负面宣传要挟企业或服务对象;禁止对投诉或反映问题的企业或
个人打击报复,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把“开放之手”舞得越来越顺 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
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为发挥区位优势,我省在市场体系改革中,立足 “一带一部”的新定位,以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抢抓机遇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使“开放之手”舞 得更顺畅更有为。
——打开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通道”。长江经济带对拉动我省发展 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为此,我省利用地处“长江之腰”的优势,通过 “三大对接”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一是对接国家“一路一带”这 个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 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往东,正好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对接。我 省主动谋划,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同时,搭上长江经济带这艘未来 的“经济航母”,借船出海,快速融入“海上丝绸之路”。二是对接上 海这个长江经济带的“大口岸”。在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我省紧 盯上海改革开放步伐,与上海自贸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努力畅通 湖南对外开放的东向大通道。三是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新的增长极。 通过加快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提升湘江新区和湘北湘南中心城市 发展水平,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加速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步伐。
——降低外资准入的“门槛”。推进市场体系改革,构建开放型经 济,需要大力引进外资。为使外资顺利入湘,我省推出了多项改革。比
如,下放核准权限。明确省级核准权限内投资总额 3 亿美元以下鼓励类 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变更,由注册地市州商务主管部门、国 家级园区管委会核准。再比如,创新服务模式。推行外商投资项目全程 免费代理服务,今后,来我省投资总额超过 5000 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
者投资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的省外投资者投资的项目, 都可由省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审批代理中心代理审批。
——擦亮湖南走出去的“名片”。构建开放型经济,需要增强参与 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我省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 效益提升转变,从成本优势向以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 竞争优势转变,努力使我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取更大作为。首先,擦 亮走出去的产品名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推介湖南国际知名品牌, 使浏阳花炮、湘绣等一批名牌更加享誉全球。其次,擦亮走出去的企业 名片。鼓励和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在世界范围内 实施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开展跨国兼并和境外收购、购买资源,打造湖 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再次,擦亮走出去的技术名片。鼓励轨 道交通、杂交水稻、电子信息制造等优势技术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市场体系的建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市场体系改革 的推进,我省“市场之手”的活力不断显现,“政府之手”的作用充分 发挥,“开放之手”的红利进一步释放,三湘人民在实现“三量齐升”、 “两个加快”的道路上,必将获得更加强劲的动力。
2 向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迈进
——在财税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省 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大部署,结合我省实际, 按照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湖南长治久 安提供有力的财政制度保障的要求,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完善收 入征管机制、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理顺财政体制、强化支出绩效管理等 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目前,我省财税体制改革正在有力有 序向前推进,财税体制机制逐步焕发新的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完善收入征管机制
20xx 年xx月xx日公开,并以各部门门户网站为主要公开载体。二是按照“全目录、
全文件、全过程”的要求推进专项资金公开。“全目录”,就是今年xx月xx日,我省举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办法(草案·修 改稿)》立法听证会,来自全省各地不同行业的 10 多名代表对“快递实 名登记”等规定提出了意见,受到了省人大法工委的高度重视。
——把扩大公开作为开门立法的“第一要求”。为做到立法民主, 我省改变过去“内部操作”的做法,将立法公开作为地方立法的必经程 序,不断增强立法工作的透明度,努力做到“三公开”:一是立法计划 公开。省人大常委会在制定立法计划时,事先将立法计划在新闻媒体上 “广而告之”。今年xx月xx日报》等媒体上公布。
——把维护公正作为开门立法的“第一准则”。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和灵魂,而立法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基础。在改革实践中,我省把坚持公 平公正这一根本原则贯彻始终,注重从三个方面来维护公正:一是用定 职权保公正。对设置的行政处罚从行为、种类、幅度上严格把关,杜绝 出现不符合行政许可法或部门法定职权的条款;减少行政许可,对应由 市场调节的事项,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二是用严机制保公正。建 立多元化的法规规章起草工作机制,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 作机构提前介入法规草案起草工作,适时跟踪了解立法项目进展情况, 努力避免职能部门在法规起草中掺杂部门利益。三是用铁纪律保公正。 省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立下四条铁规:立法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 向起草单位提出任何要求;修改法规过程中不允许在起草部门选定的宾 馆改稿;不允许在起草部门报销差旅费;不允许参加起草部门的高消费 活动。这些规定,有效堵住了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输送”。
二、完善“制度宝典”,协商民主更明确更规范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z*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为推进 协商民主进程,我省出台并实施了《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关于政z*协商、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试行)》,从而有效推进了政协工作的制 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营造了协商民主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坚持“面对面”,拓展政z*协商渠道。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 我省在多年xx月xx日,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 道播出的《经视问政》第 9 期节目的现场,郴州、永州、怀化、株洲、 长沙五市的市长走上问政席,面对电视曝光的问题,接受群众代表的犀 利发问。二是真答。面对群众和专家提出的尖锐问题,站在问政席上的 市长、厅长们一个个面红耳赤,备感“压力山大”,但是他们没回避问 题,而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出了认真负责的答复。三是真评。在电视 问政中,针对“中小学强制搭餐且伙食差”的问题,现场一位全国人大 代表直接指出: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基层,但与省级部门管理不力也有 关系。这些点评针针见血。四是真改。参与问政的负责人均现场表示了 “向群众致歉”、“限时解决”、“责任到人”等鲜明态度,提出了明 确的整改措施。目前,经视频道的电视问政已经播出 9 期,受到了观众 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不遮掩”,搭建网络问政的直通平台。为了让各级党委政府 更快捷地听取群众意见,我省把公开问政的渠道由电视延伸到网络。在 网络问政中,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遮不掩,听取原汁原味的民意,进行 真心实意的整改。首先是注意通过网络问政了解社情民意。各级党委政 府要求本级网络平台实行全开放模式,引导网友反映问题、发表看法,
做到“留言不设上限、意见不分类别”。郴州市今年xx月xx日报报业集团“96258”公众服务热线接到汉寿农民求诉电话, 得知我省蔬菜基地之一的汉寿县围堤湖生产的白菜、包菜滞销,农户迫 于无奈将近万亩白菜、包菜耕除的情况后,立即派记者进行实地采访报 道,引起省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他们迅速采取了措施,解决了农 民卖菜难的问题。三是开通民调热线。省市两级都成立民意调查中心, 采取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方式,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 情民意反映渠道。近年xx月xx日报报业集团引入网媒后,综合 实力稳居全国省级党报集团第一方阵,湖南日报和华声在线分别荣获“传 媒中国年xx月xx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 治理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准,围绕强化社会事业、壮 大社会组织、改进治理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通过改革,我省 社会事业建设的“金矿效应”进一步显现,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更加和谐 有序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形成。
一、着眼均等化,把社会事业体制改得更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收入差距大、上学 难、看病贵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新一轮改革中,面对人们对幸福生活 和公平正义的期盼,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加快形成 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摆到社会事业改革 的突出位置。
——推进教育公平这个“民心工程”。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 平,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热点。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要加
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不同群体之 间的差距。为此,我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着力推进“三个公平”:一 是推进受教育者机会公平。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重点问题的 整治,特别是规定在全省中小学不准设“重点校”、“重点班”,着力 破解“大班额”和“择校”等难题。长沙市教育局明确规定:市属任何 中小学校不再接收任何单位的“条子生”、不再设立“空降班”,坚决 堵住升学过程中的“后门”;与此同时,长沙市城区新增 2 万个中小学 学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凭相关证件就可以在城区公办小学就读。 二是推进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全省在加强中小学“合格学校” 的建设中,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如推出了以名校“一 带多”的方式,包括“对口支援”模式、“委托管理”模式、“捆绑发 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推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 间教育的发展公平。出台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将全省所有县市区纳入“全面改薄”范围, 分类分层给予支持,并着力推进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 轮岗,促进了全省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构筑统筹城乡社会保险这个“互通网络”。为了让全体公民享 受统一制度安排带来的公共福利,我省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 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 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实践中,注重实施“两个 一”:一是推进“一体化”,即实行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并轨。
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 在 20xx 年xx月xx日,我省首张“单独两孩”再生育证发放到了 长沙夫妇黄大卫、廖欣手中。二是修订《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对夫妻双方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的一般条件,以及夫妻双方系农村居民 可再生育一个子女的特殊条件,作出具体政策规定。三是出台《完善城 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办法若干规定》,将奖励标准改为每人每月 80 元, 实现城镇居民的全覆盖,直接受益人群 189 万人。
二、着眼强活力,把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得更顺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近年xx月xx日,湖南省三 湘关爱妇女儿童志愿者协会作为全省第一家“无婆家”的民间社会组织 正式成立。二是已成立的社会组织须与“婆家”分家。按照政社分开、 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推进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 人员、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切实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官 方化。
——加快“发育”,强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促进社会组织的 发育壮大,我省着力从两个方面加强培育扶持:一是定好位,让社会组 织有用武之地。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将政府部门不应行使和可 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在制定政策、实 施决策的过程中,广泛听取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社会组织对公
共事务的参与度。二是定政策,让社会组织有发展之力。加大资金扶持 和税收优惠力度,落实公益性、福利性社会组织的税收减免政策;逐步 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支持、资助和奖励机制,将符合条件的社会 组织纳入政府产业扶持和社会事业发展扶持政策范围;鼓励金融机构为 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信贷支持,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
——注重“健身”,细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社会组织具有一定 的自发性、松散性,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管。为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我省着力完善“三个机制”:一是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由民政、财政、 税务、审计等有关部门依法履行服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能,建立社会组 织登记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二是第三方评估机制。坚持先建后评、 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 到 20xx 年xx月xx日常管理网格化。把实行网格 化管理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重点,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无 缝覆盖、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等要求,将社区(村)划分为一个个网 格,把它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并分为重点网格(A 类)、次重 网格(B 类)、常态网格(C 类)三个类别,通过网格划定与分类,将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事务进行定格、定位、定性、定量、定人管理。二是矛 盾化解前置化。加大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预防和减少各种矛盾纠 纷和治安问题的发生。扎实做好对重点对象的心理疏导和监控管理,及 时化解矛盾纠纷,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应急处置制度化。深入 推进以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主要内容的“一案三制” 建设,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平台搭建、隐患排查、物资保障、信息发布 等基础工作,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 制。
社会结构转型必然推动社会体制改革,生活需求提高必然要求社会 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必然倒逼社会体制改革。只要我们适应新形势 提出的新要求,时刻把造福三湘儿女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从人民群
众中汲取力量,发挥好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社会体制改革就一定能够不 断改出民生建设的新天地。
9 两型湖南今朝更好看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 坚持把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作为建设美丽富饶湖南的重要抓手,着力 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用更大的力度、在更 高的层次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目前,我省两型社会建设正由试点向 纵深全面推进,率先建成两型社会的态势日益显现,两型湖南的“金字 招牌”更加靓丽、更加耀眼。
一、推进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把两型社会建设的“龙头”舞起来
20xx 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 为湖南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 106 项两型改革 举措,创造了“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两型社会的长株潭模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株潭样本”等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在新一轮改 革中,我省又根据新的形势,着力推动长株潭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以 此辐射带动全省,使长株潭试验区这个两型社会建设的“龙头”进一步 昂起来。
——从价格改革突破,探索建立“同价”与“差价”互补的两型政
策,使资源更节约。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为了解决过去资 源价格偏低的问题,我省在新一轮改革中,把价格改革作为推动长株潭 两型社会建设的新突破口,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进一步节 约。一方面,在非居民生活类资源消费上实施“同价”。将原来定价不 同的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等统一为非居民生活用水, 实行工商用水、用电、用气同价,促进了工业企业的节约。另一方面, 根据资源消费的多少实施“差价”。在水、电、气等领域大力推广阶梯 式价格,在科学测算并确定合理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对超出合理水平的 部分实施“差价”,实行消耗得越多价格越高的政策。同时在全国率先 推行统一燃煤发电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用“谁耗能高成本更高”的 政策来推动节煤。
——用建立标准提升,推动“湘标”与“国标”的相互对接,使两 型创建更科学。建立两型社会标准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一环。 为此,我省在总结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 的两型理念和做法,在全国率先出台了 16 个两型标准、43 项两型地方 标准,覆盖了机关、学校、村庄等单位和城市道路、河道整治、建筑施 工等领域,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如何落实两型要求都有了“标杆”。 目前,我省正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争取把“湘标”上升为“国标”, 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示范。
——在体制机制上着力,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参与,使 实施更有力。政府和公众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进一步调动他们参
与建设的积极性,是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为此,我省注意 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来创新制度机制。一方面,发挥政府的示范带动 作用。出台政府两型采购制度,发布政府两型产品采购目录,对两型产 品实行优先审批采购计划、优先安排采购资金、评标时加分等优惠措施, 并将远大非电空调、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南车混合动力大巴等一批节能 环保产品纳入两型产品采购目录。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政府采购 总规模达 16155 亿元,其中对两型产品的采购将占 30%。另一方面,广 泛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国率先编制《中小学两型教育指导纲要》, 力争“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并组织全省 1000 多万青少年参加“跟随大雁去迁徙”、“地球熄灯一小时”等主题活动。 同时推进两型建设进校区、厂区、园区、景区、办公区,引导人们树立 “两型为人人、人人可两型”的理念,使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 品等低碳生活成为时尚。
二、建立保持环境友好的最严制度,把生态保护的“红灯”亮起来
这些年来,我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环境污染严 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此,我省着力建立最严格的 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以“两最” 和“三严”的要求,组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的“红绿灯”体系,从而使 生态保护的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得到落实。
——亮起政绩考核的“红灯”,给绿色 GDP“让道”。政绩考核是 发展的“指挥棒”。为了促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我省进一步实
行了绿色 GDP 考核,对黑色 GDP 亮红灯,从而使发展进一步建立在生态 保护的基础上。我省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考评体系,将节能、节水、 节地、环保等评价指标纳入全省绩效考核。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明确了全省 122 个县市区的功能定位,区分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大
湘南、洞庭湖四个板块,实行分类考核,对 79 个限制开发区的县市区不 考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时,我省正在研究绿色 GDP 评价体系,把资 源消耗、环境损害等指标纳入评价范围,并将绿色 GDP 指标转化为具体 的资源环境指标,分解到各个单位。
——亮起责任追究的“红灯”,对环境污染“叫停”。为了从根本 上整治环境污染行为,我省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 造成环境持续恶化、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污染物总量超标或 发生重大环境违法事件的地方和单位,严格进行问责。同时建立领导干 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重点审查其履行自然资源管制和生态环境保 护的责任。针对过去对污染环境的惩治“手太软”的问题,进一步加大 完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的力度,认真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 建立区域资源环境执法联动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亮起生态补偿的“红灯”,让保护生态的地方和单位“受惠”。 为了使保护生态的不吃亏,让损害环境的担责任,我省建立了相应的生 态补偿机制。这个机制包括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的生态补偿。主 要办法是:对重点生态功能县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在湘江流域试行“上 游对下游超标排放或环境责任事故赔偿、下游对上游水质优于目标值补
偿”双向担责;对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补偿标准逐 年提高等。今年我省还将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扩展到湘江流域八市所有 工业企业。全省 7664 家工业企业大部分已经分配核定初始排污权,共收
缴排污权有偿使用费 5407 万元。
三、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让潇湘大地的“面孔”美起来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正视和治理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当前,我省 环境污染呈现结构性、复合型特征,尤其是空气、水、土地污染严重。 20xx 年,全省地级市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只有 85.9%,长沙
在全国 74 个重点监控城市中排名 53 位。为此,我省提出“向污染宣战”, 着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重拳出击、又要铁规保障,既 要政府主导、又要全民参与,努力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
——打好以湘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攻坚战,消除水污染的“心 腹之患”。湘江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是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为让湘江 变清,我省把湘江保护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开展湘江流域重金 属污染治理试点,规划项目 927 个,总投资 595 亿元。省政府成立了湘 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加快推进株洲清水塘、 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重点区域污染集中整治,三年 来累计淘汰退出涉重企业 1018 家,涉重企业比 20xx 年减少 47%。今年 以来,湘江干支流 42 个监测断面及水域监测中,I-III 类水质断面比例 达到 92.8%,比去年提升了 4.5 个百分点。
——打好以长株潭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消除大气污染的
“心肺之患”。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心 肺之患”。我省以长株潭三市为治理单元,以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扬尘管控四个关 键点,实行综合防治、联防联治。省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已提上立法日 程。长、株、湘、岳、常、张六市实现了 PM2.5 实时监测和数据发布, 启动了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长株潭城市环境空气 PM2.5 源解析工作获得阶段性成果。
——打好以土地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消除 土壤污染的“心头之患”。农村土地污染是当前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 我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农村饮 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农村地区“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 园”的目标。当前,我省已在长株潭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农 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工作逐步铺开。各地积极探索“分户减量、分 散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和“以县为主、市级补贴、镇村分担、农民自 治”的运行机制,有效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四、培育生态文明新常态,使发展模式的“底色”绿起来
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 任务。为此,我省坚持在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中,做 好经济发展的“加法”和环境污染的“减法”,着力改变以重化工型、
资源加工型、投资主导型为特征的现状,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实现 环境友好、生态优良与经济富强、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把好“准入关”和“退出关”,让产业绿起来。提高生态文明 的质量,首先必须把好产业进出的关口。为了抓好这个关键和源头,我 省一方面注意把住入口关,出台长株潭三市共同的产业环境准入政策, 制定 11 大类产品的能耗限额,提出禁止进入的产业目录,推行“一票否 决”、“重大环保项目一支笔审批”等制度。近年,全省先后否决达不 到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 500 多个。另一方面注意把住退出关,对于改造 不到位的企业,通过不予工商年检注册,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排污许 可证,不予贷款等方式,下决心淘汰。通过水电价格倒逼机制使 666 家
实行差别电价的高能耗产业企业中的 654 家实现了关停并转或通过改造 达到能耗标准。74 家执行惩罚性电价的企业中,28 家通过技改后产品能 源达标,关停转产 3 家。
——守住“保护红线”和“增长边线”,让城乡绿起来。划定“红 线”和“边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举措。为此,我省一方面划定生 态红线,将那些需要重点保护的山体、湿地、河流、自然保护区等生态 区域,包括武陵山区、南岭山地、洞庭湖、长株潭绿心地区等,划定生 态红线,构筑“一湖、三山、四水”(洞庭湖,罗霄山脉、南岭山脉、 武陵山脉,湘、资、沅、澧四水)的绿色大空间。另一方面明确城市增 长边线,通过科学确定城市边界,促进城市功能的紧凑布局和土地高效 利用,遏制城市蔓延性、平铺式开发。通过发挥“两线”的约束作用,
城市之间、片区之间通过森林、稻田、水面、湿地等连接,让人们望得 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实行“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让基础设施绿起来。政策 调控和市场调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推进公共基础设施 绿色化,我省注意强化政府引导,积极争取把长株潭纳入国家可再生能 源示范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区,长沙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株洲 云龙示范区获批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省政府还专门 出台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方案和政策文件,明确阶段性目 标,推出了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我省还注意 培育市场机制,通过绿色信贷、绿色税收、上网价格等市场杠杆的作用, 增强投资者和公众对绿色产品和设施的吸引力。目前,我省太阳能光伏 发电、高能电池、住宅工业、绿色照明等市场得到加速培育和扩张。
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这既是认识成果的深化,也是实践成果的提升。面向未来, 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两型湖南”的生动 美景一定会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
10 把三湘大地的“战斗堡垒”建设得更坚强
——在党的建设制度革上的思与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省委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按照“打铁还需 自身硬”的要求,抓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围 绕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完善民主集中制、强化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功能 这三个重点,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部署和实施了 6 个方面、22 项具体改革任务。通过一年的努力,党的建设制度创新的威力正在各级 党组织中进一步显现,全省党的建设越来越呈现出活力迸发、面貌一新 的可喜局面。
一、树导向,让群众认可的好干部更加“吃香”
选好用好干部是党的事业成功的保障。为此,省委按照XX领导总书 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 好干部标准,针对过来选人用人中的突出问题,出台了《关于全面贯彻 好干部标准,强化正确用人导向的决定》,通过实施一系列用人制度的 改革,把更多讲大局、敢担当、有本事、肯吃苦的好干部选拔到重要岗 位上来。
——优化考评,完善识别好干部的“天平”。好干部仅靠领导个人
来识别是不够的,让制度成为识别好干部的“伯乐”才是长久之道。为 此,我省积极探索新方式,努力优化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出好“考 题”。坚持“考德”与“考绩”并重,着力解决“重绩不重德”的问题。 考德,就是坚持以德为先,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考核干部的政 治品行和道德品质,考核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考绩, 就是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 偏向,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二是选好“考官”。坚持“组织考”与“群 众考”并重,着力解决“唯上不唯下”的问题。加大群众评价在考评体 系中的权重,采取满意度系数方法,形成群众对干部评价的综合指数, 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全过程。三是改进“考 法”。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并重,着力解决“看票不看人” 的问题。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为基础,以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 察为重点,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全面小康考核、专项考核和公务员考核 的作用,有效运用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巡视、审计等各部门考核 成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优化考评,确保把人看准,为用人提供依据。
——创新机制,规范选拔好干部的“路径”。选拔干部关键是要形 成“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选人导向。为此,我省着力创新选人用人 机制。一是规范动议环节,不搞“临时提名”。坚持按需选人,明确动 议的主体和程序,规范动议具体内容,形成书面材料,确保动议记录完 整、有据可查。二是完善竞争选拔,不搞“凡提必竞”。改进选拔程序 和考试方法,严格组织考察和把关,重点检测干部的综合素质、实践能
力、适岗程度,让干得好的干部“考得好”。三是改进推荐办法,不搞 “一荐就用”。结合届中考察、年度考核等工作,非定向民主推荐优秀 干部,动态掌握近期可使用的干部名单,改变“不提拔就不推荐”的做 法。通过用好机制选拔好干部,拓宽了选人的渠道和视野,给了优秀干 部以充分施展的舞台。
——严格要求,改良培养好干部的“土壤”。好干部重在培养,从 严要求的“好环境”是好干部成长的沃土。为此,我省注重从三个方面 来加大好干部的培养力度。一是坚持教育为先。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 学习制度,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全省基层党 组织中开展“送X旗X徽、送党教读物、送电教设备”三下乡活动,举 办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 445 期,依托电大累计培训村干部 6 万多名,组
织 5800 多名社区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社会工作培训。二是坚持实践为 上。以党性锻炼、能力培养、实践教育为重点,开展“机关联系基层、 党员联系群众”活动和干部“上派下挂”活动,组织 1800 多名基层党组
织书记到示范村和社区跟班学习。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全省 2.1 多万个 机关事业单位联系帮扶 2.4 万个村、2356 个社区、6064 家企业,帮助困 难群众 42.3 万名,筹集困难企业发展资金 20.76 亿元。三是坚持管理为 重。严格落实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 谈心谈话、诫勉谈话、询问和函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管理制度,形成带 头按党的政策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通 过严格要求,进一步形成了心齐气顺的干事创业环境。
二、明规则,让民主集中制真正“落地”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 的重要内容。前些年,我省各级党组织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上总体是好的, 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贯彻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家长制”、“一言堂”、 “借集体集中之名,行少数人集中之实”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 推动民主集中制真正“落地”,我省把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作为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点,出台并实施《党委(党组)贯彻执行民主 集中制的基本规则》,对全省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 班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进行规范,提出了明确的改革举措。
——划“边界”,规定决策范围。通过民主集中制实现科学决策, 要求我们首先把握权力行使的中心和边界,避免决策的越位和缺位,努 力把该纳入的决策事项决策好,而不能大包全揽。为此,我省根据中央 精神,将“三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 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决策事项,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为贯彻上级精神、改 革发展、党的建设、民生工程、社会稳定等五个方面,要求各级党组织 在决策中做到“五个围绕”:一是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 重要法律法规、上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部署来决策;二是围绕“五位一 体”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问题来决策;三是围绕党的 建设特别是干部管理以及廉政建设方面的重要问题来决策;四是围绕涉 及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来决策;五是围绕关系社会大局稳定的 重要问题来决策。这“五个围绕”,划清了领导班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
制的权力界限,有效解决了“决策什么”的问题。
——定“路子”,规范决策程序。程序是决策的路径,是实现科学 决策的保障。违反程序的决策,是既不民主也不集中的决策。为了用程 序保证科学决策,我省对领导班子决策程序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做到“三 个规范”:一是规范会前准备。严格执行集体决策必须经过“提出议题、 调研论证、拟订方案、会前酝酿和会议通知”等 5 个步骤,防止“拍脑 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二是规范会中决策。认真 落实“党委(党组)书记末位表态”、“表决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人员 的半数为通过”等 2 个步骤,防止“书记定了调,成员围着转”的现象。
三是规范会后实施。切实遵循“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调整完善”等 3 个步骤,防止决策“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现象。同时, 要求集体决策不得以文件圈阅、个别征求意见、现场办公会等形式代替。 这“三个规范”明确了权力运行的轨道,有效解决了“按什么程序决策” 问题。
——扎“笼子”,完善决策制度。正确行使决策必须把权力关进制 度的“笼子”。为此,我省注意建立健全决策的配套制度,着力推出了 “五项制度”:一是重大决策调研和咨询论证制度,要求对重大事项在 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规定每年走 基层的时间,省级干部 30 天、市级干部 60 天、县级干部 90 天以上。二 是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要求对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开展风险评估,预 测风险系数,制定应对预案。三是决策全程纪实制度,要求对决策过程
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发言内容、表决意见等全部如实 记录。四是决策事项督办制度,要求对研究决定的事项,明确专人和专 门机构进行跟踪督办。五是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对违反原则和议事规则, 或者程序合法但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相应责任。这“五 项制度”强化了对权力的约束力,有效解决了“靠什么来保障决策”的 问题。
三、定规划,让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更“到家”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改革党的建设制度的重要内容。我省出台《20xx
—20xx 年湖南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规划》,提出按照“有坚强 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有功能适用的服务场所、有 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有健全完善的服务机制、有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 的“六有”目标,紧扣“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 服务党员”的主题,努力把我省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具有更强凝聚力和 战斗力的先锋队和桥头堡。
——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组织体系。健全服务组织体系是建设服 务型党组织的基础。为此,我省提出“凡有群众的地方,都有党的组织、 都有党组织的服务”的要求,积极推动组织体系的全覆盖。一是努力把 组织健全。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范围,重点是健全农村、街道社区、 国有企业、高校与中小学校、事业单位的服务组织体系。针对过去非公 企业和社科类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薄弱问题,我省采取单独组建、区域 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应建尽
建。二是努力把班子配强。采取上级选派、跟踪培养、群众推荐等方式, 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 今年以来,全省共调整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书记 1019 名,选派机关和 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4024 名,帮助抓班子、带队伍、 强基础、育产业。三是努力把阵地建好。20xx 年以来,省财政新增 2.1 亿元用于基层活动场所建设和运转经费,全省共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2426 处,社区服务用房 424 处。同时,推行区域化党建,合理划分服务 网格,组建网格服务团队,积极探索建立网络党组织,拓宽党建工作网 络阵地。
——构建“全领域”的服务运行体系。健全服务运行体系是建设服 务型党组织的关键。为此,我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 8 个不同领域 的党组织提出了不同的服务运行要求:丰富农村党组织服务载体;拓宽 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在国有企业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四强 四优”创建活动和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承诺践诺、劳动竞赛等活动; 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创新高校与中小学校党组织服务 方式;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 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双强六好”党组织创建等活 动;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今年, 我省大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组织省、市、县机关单位 56.2
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90.7 万
个;全省各地组建志愿服务团队 8254 个,参与志愿服务党员 29.8 万人,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2.6 万次,服务群众 56.2 万人次。
——构建“全方位”的经费保障体系。健全服务经费保障体系是建 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支撑。为此,我省注重多管齐下,不断构建基层服务 型党组织建设的经费保障体系。一是加大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力度。将全 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到村均 6 万元,村级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持
的基本保障标准按照村人口规模分类分档确定。截至 20xx 年 8 月,全省
村年均工作经费已达到 7.6 万元,比教育实践活动前增加 2.6 万元。二
是加大社区运转保障力度。今年,省财政安排 4702 万元加强社区经费保
障,确保县市城区社区工作经费达到 15 万元以上,市州中心社区达到
20 万元以上。目前,全省社区年均工作经费已达到 18.61 万元。三是加 大非公有企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费支持力度。20xx 年,省市县三级地 方党委留存党费分别按 40%、20%、40%的比例下拨专项经费,按照每名 党员补助 100 元的标准,补助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经费 691 万
元。从省管党费中安排 35 万元,补助社会组织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带来了强劲动力,三湘大地 17 万个基层党组织和 384 万名党员在改革中 呈现出更加积极有为的精神风貌。我们相信,随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 不断推进,三湘大地的“战斗堡垒”将更加坚强,全省各级党组织将靠 “自身硬”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创造出无愧于三湘人民的新的 辉煌。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
-
-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