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政军民模糊语的性质及其在公文中的修辞作用
收藏文档

模糊语的性质及其在公文中的修辞作用

下载文档
/ 4
全屏查看
模糊语的性质及其在公文中的修辞作用
还有 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模糊语的性质及其在公文中的修辞作用


公文是办理公务的,在语言上要求明确无误。模糊语既然是模糊的,为什么在公文中还经常使用呢?这主要是由于模糊语所具有的相对明确性在公文中的修辞作用所决定的。


一、相对明确性


模糊和明确是对立的统一。一个所谓模糊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模糊的,而在另外一个语境中可能就是明确的。如“夜间”一词与“白天”相比,它就是明确的、具体的;但它没有体现从几点到几点算夜间,又可说它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不具体的。再如“对少数任务严重不足、利润大幅度下降的扩权企业”与“对任务严重不足、利润下降的扩权企业”相比,前者则是较明确的,后者是较模糊的;但前者与“对五个任务严重不足、利润下降百分之三十的扩权企业”相比,却又是欠明确的。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的每一个客体,绝大部分达不到精确的境界,所以模糊语在表达事物时不但是必然有的现象,而且是必需的。因此,模糊语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相对明确性,这就是我们在公文写作中经常运用模糊语而且不感到模糊的主要原因。


二、模糊语在公文中的修辞作用


模糊语在公文中有不可忽视的修辞作用。


第一、周密、严谨。公文,特别是指令性的文件,在提出要求或者作某些法规性的规定时,必须把话说得周密、严谨。其中模糊语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不准以任何资金,任何名义,兴建楼堂馆所和计划外基本建设工程。”(《中共北京市委关于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若干规定的通知》)“任何”是一个外延极大的形容词,有包罗万象、不管什么的意思。在该例中要想把不准随意兴建楼堂馆所和计划外基本建设工程这一概念表达得完整、周严,没有空子可钻,使用模糊语“任何”对“资金”和“名义”加以限制最为恰当。这也可证明模糊语在严谨、周密地表达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可留有充分的余地。周密、严谨意味着把话说绝。但是,在公文中还有另一种表意方式,则是话不能说绝了,要留有余地,这时也需要模糊语。例如“对一些适宜于承包的生产建设项目和经营项目,可以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其中“一些”、“适宜于”都是模糊语。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可以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的,不是所有的生产建设项目和经营项目,而是“一些适宜于承包的”那些项目。究竟具备什么条件才称得起“适宜于”呢?它没有指明,这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适宜于”者,可首先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不“适宜于”者,可以创造条件,尽快达到“适宜于”。这种指导性的表态语,态度明确又留有充分的余地,对执行者来说方向明确,又不能各行其事;既有可遵循的原则,又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此例中有这样的表意效果,不能不说与使用模糊语有直接关系。


第三、委婉、含蓄。委婉、含蓄这种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一般借用“同义词”以及特定的某种环境等手法进行表述,而在公文中则常常使用模糊语。如“坚持‘先生产后建设,先挖潜后新建’的方针,搞好现有工业交通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对于加快四个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批准关于加强现有工业交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工作的暂行办法》)“特殊重要”在这里是模糊词语。搞好“挖、革、改”这项工作,对四化建设的意义不是一般的,而是“重要的”;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特殊”的重要。通过“特殊重要”对“意义”的修饰,使读者对“挖、革、改”有一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因为如何“特殊”,文中并没有明说。越委婉、含蓄,越模糊;越模糊,越重视。这种修辞效果,也正是撰文者所求。


第四、归纳、概括。在公文中遇到对形势、成绩、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当涉及到时间、地点、单位和人员等情况而需要归纳、概括、总述时,往往运用模糊词语。比如:“随着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的形成,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度、办法上相应的改进……”(《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其中用了“各种”、“各有关”等模糊语,起到了归纳、概括作用。经济联合体的形式不一,在这里也勿须一一具体列出。但又必须指明是各式各样的,只有择取代词“各种”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加以修饰。由于联合体的形成所带来的新问题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多个问题中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一连串的,况且这些新问题一下又难具体化,只好用“一系列”进行表述。再如“某些单位”、“几年来”、“目前”、“最近”、“有些人”、“种种原因”等等,均为模糊语进行泛指性的归纳概括。


三、公文中不应乱用模糊语


正确地运用模糊语,可以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使用不当则适得其反。如“全市基本没有发现和发生违反各项规章制度的现象”、“对收条的处理基本全部合格”。其中“基本”使用均不妥当。对违反规章制度的问题,一是发生了,但没有被发现;一是根本没有发生。句中“没有发现和发生”已经使人费解了,再加上一个模糊副词“基本”加以限制,就更加难以理解。后句中既然“全部合格”,再用“基本”修饰,也就相互矛盾了。


使用模糊语要把握其本质特点。有时用其模糊性;有时用其相对明确性。在公文中使用模糊语的目的,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在于模糊语所显示的异彩给人一种特殊美的享受,而是为了语言的简明、周严,有利于办理公务。委婉、含蓄,不等于模棱两可;归纳、概括不等于模糊不清;留有余地不等于无条件地漫无边际。总之,公文中运用模糊语,决不能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