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政军民主流媒体到底能不能用网络新词?
阅读:611 下载:39
  • 总页数 5 页
  • 大小:33.48K

为您推荐

下载文档
/ 5
全屏查看
主流媒体到底能不能用网络新词?
还有 5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5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主流媒体到底能不能用网络新词?


针不戳、YYDS、躺平、内卷、爷青回……这些网络新词经常被网民使用、传播,用起来顺手,说出来顺口,也很有互动感和社交感。


随着网络新词的流行,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发布内容时,也会选择一些,跟跟潮流,希望更契合年轻用户的传播习惯。但网络新词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产生歧义、破坏语言生态等。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到底能不能用网络新词?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近期,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妇女报主任记者杨一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毅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网络新词,反映时下的流行文化与社会情绪


当互联网成为传播主阵地,一些表意丰富、新鲜富有网感的网络新词,如YYDS、芭比Q了、爷青回、内卷、躺平……随之诞生,成为网民们交流常用的个性语言。


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新词主要有三大产生途径:


一是网络自发,多源于短视频、网络直播,如“YYDS(永远的神)”“芭比Q了(无力回天之意)”“针不戳”(真不错)等;


二是源于一些文娱作品,如“元宇宙”最早来自科幻小说《雪崩》,“绝绝子”来自热播综艺节目,“破防”来自游戏作品;


三是化用专业术语,如“内卷”原本是社会学概念,经常被化用于工作、学习竞争中,并衍生出“卷王”“外卷”“太卷了”等词。这些网络新词主要表现为英文中文化、汉语(句子)拼音缩略语、中文(方言)谐音三种类型。




词云图设计来自易词云


“语言和社会具有共变性。网络新词就像一面镜子,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生活,包括使用者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情绪等,也代表了部分社会群体中的流行文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毅华说道。


东京奥运会期间,杨倩夺得首金、全红婵跳出三个满分,网友欢呼“YYDS”,表达对运动员的崇拜和敬佩之情。又如“内卷”,原本是中性词,用在社会学中表示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而用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则表达了使用者对非理性内部竞争的不满或调侃。


“事实上,将新词作为流行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国风》中,以及近代新文化运动使用的‘德先生’‘赛先生’等外来语中,都可以看到新词的流行。网络新词本质上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平民化的表达,带有强烈的后现代意味,反映着网民对精英、权威的某种解构或者去中心化。”方毅华进一步分析道。


当下,网络新词如此流行的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得益于互联网各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传播环境和文化土壤;


第二,离不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如解构主义、符号学等,反映在社会文化上,表现为对知识、权威的解构;


第三,使用网络新词的网民往往出于追求个性化、新潮化的心理需求,也偏好使用网络新词。


媒体用网络新词,有利有弊


为了与网民贴近,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发布内容时,也会选用一些网络新词,如“拒绝躺平的86岁科学家”“中国红,YYDS!”“酸奶‘内卷’用力过猛”“这一幕,全网破防”……


中国妇女报主任记者杨一帆表示,根据各内容平台的属性,适当选用网络新词能拉近主流媒体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也能增强内容的互动感和社交感,进一步让内容破圈。


例如,北京冬奥会期间,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发布谷爱凌、苏翊鸣等运动员的新闻时,就通过“YYDS”这一网络新词与网民形成了很好的沟通与互动,让每个人见证奇迹瞬间,传递奥运精神。又如媒体报道中使用的“一户一墩”“一墩难求”,让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迅速火遍全网,也将北京冬奥会的热情传递给全世界。


方毅华提到,“网络新词是网民的一种创造和自我的积极表达,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着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意识,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主流媒体积极吸纳一些有益的网络新词,一方面能滋养内容和丰富报道,去官腔、接地气;另一方面也能与读者达成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提高传播效率,实现共鸣”。


然而,网络新词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影响着网络传播环境和语言生态。如“耗子尾汁”(好自为之)、“摆烂”、“栓Q”(谢谢)、“芭比Q了”(完了)、“EMO”(心情抑郁)……在不了解背后含义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表示看不懂。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你回到家给你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带了份晚餐,孩子给你说,栓Q。你说,你能不能不要说网络用语了。他笑了笑说,我真的会谢。你说,你再说我抽你。他说,完了,芭比Q了。(来自网络调侃)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老师:越看越不对劲》相关媒体报道截图


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思维训练、破坏语言生态,也会导致低俗、粗口、丧文化、网络语言暴力等问题产生。


20xx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主体,有责任对网络新词的使用加以甄别和引导。


使用需注意五大问题


那对主流媒体来说,能不能使用网络新词?使用时,有哪些问题要注意?


一、有选择地使用,过滤低俗、粗鄙词汇


方毅华认为主流媒体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网络新词,并注意“一慢二看三通过”。“一慢”是指主流媒体在选用网络新词时不妨“慢一拍”,不贸然使用刚出现的网络新词。“二看”是指多了解网络新词所代表的含义和背后的亚文化,避免用词不当。“三通过”是指媒体要注意自身的引导示范作用,对网络新词进行过滤,不传播带有负面情绪、不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网络新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提到,主流媒体不宜固守原有的话语模式,有鉴别、有选择地使用一些活泼生动的语言,能够有效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精神风貌,也能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严肃话题不宜使用


即使是正面、积极、活泼的网络新词也要注意使用场景。


杨一帆提醒,在报道时政新闻、灾难新闻、社会新闻时,不宜使用网络新词,避免损伤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涉及有争议的新闻话题时,也需要谨慎使用网络新词,避免因词语的感情色彩、标签化等问题造成误读,引发争议。


三、注意缩写型网络新词可能产生的歧义


一些字母缩写、拼音缩写、中英文缩写型的网络新词要注意,尽量别使用有歧义的缩略语。若使用,请在其后注明全称,避免误解。


如“TMD”,在医学上是指颞下颌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口腔关节病),在网络环境中则是一个骂人的话。




截图来自搜狗百科


“LSP”,在计算机领域指分层服务提供商(LabelSwitchedPath),在网络环境中却是一个粗鄙词。



截图来自搜狗百科


四、不宜一味迎合网络新词


主流媒体在追求年轻化传播的时候,需注意使用网络新词并不完全意味着传播创新,也并不代表网民完全喜欢和接受媒体这样的表达。


“这是因为受众对主流媒体的期待较高。在受众心中,媒体代表着正面形象,有责任去尊重、爱护语言的纯洁性,有责任去引导语言的规范传播和发展。”杨一帆表示,网络新词的生命周期很短暂,有些看起来很热的网络新词,实际上网友已经对其厌倦、反感。


五、注意网络新词背后的社会情绪,及时引导


主流媒体在使用积极、活泼的网络新词同时,也应注意部分网络新词背后反映的社会情绪,如“躺平”“内卷”“废柴”“葛优瘫”等词背后,隐含着当代年轻人的迷茫和焦虑,需注意关注背后让年轻人焦虑的问题。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