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调研报告关于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收藏文档

关于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下载文档
/ 4
全屏查看
关于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还有 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 页,简单易用,下载后可编辑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扭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措施。西边长江,河网密布,骨干河352公里,中沟1157公里,庄河2010公里3940条。从自然禀赋条件来看,我市有良好的水源条件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2017年,我市启动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纳入“五城同创”工作范畴。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与评估指标体系相比,我市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并于2021年11月顺利完成省级评估验收。市水务局成立研究小组,通过召开研讨会,查阅相关信息,深入现场核实,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项研究。

一是建立现状

自成立以来,全市全面贯彻XX领导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平衡、系统治理、双手”指导精神,通过政府指导、地方、市场运营、社会参与多元化融资方式,累计投资45.71亿元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围绕水安全、节水、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保护、水文化景观、水管理“六系统”,深入实施“十大示范工程”,形成“一城、一廊、一脉、三湖”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1.建立了标准较高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区域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率先在全省建设第二水厂,对PPP项目进行深度处理,彻底解决全市人民饮用长江水的水量、水质问题。实施了河失、新街、珊瑚等乡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了供水质量,降低了供水管网泄漏率。二是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完成泰官河应急备用水源标准建设,完成“双源”安全供水,形成20万m3/d应急供水能力,有效防止突发水污染事故,提高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三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前几年河堤加固后,河堤基本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近年来,经过城市防洪排水控制工程建设,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次,排水标准达到20年一次,防洪排水标准达到100%。建设马甸水利枢纽,有效解决黄桥老服和通南地区的引水问题。泰运河连接工程已实施,泰运河水系已完全沟通,区域防洪能力普遍提高。

2.建立了节约集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节水媒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用水工艺、设备、器具。推进合同节水试点和水效领导,推动企业和单位开展水效标准活动。共创建了80种节水媒体,创建了我国节水社会标准县、省级节水社会示范区。二是建设农业节水工程,改善灌排条件。先后实施城黄灌区、黄桥灌区续建配套设施和节水改造在建设项目中,灌排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经营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三是建设再生水回用工程,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再生水回用工程于2019年建成,处理规模为3万t/天。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滨江污水处理厂与开发区企业签订中水回用协议。目前,新浦化工、红宝丽集团、快乐颜料、扬子制药、锦云化工等企业已使用再生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

3.建立健康美观的水环保体系。一是完善水功能区划,努力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根据“一区一策”的需要,编制实施《市入河污水出口整治方案》和《市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逐一制定区内不达标污水出口和水功能区存在的问题达标整治工程措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外源处理、内源控制、调水引流、水生态恢复等工程措施,提高河流水质。二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制定了《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计划》、《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评价办法》等文件,有机肥通过运输车辆、粪便输送管道、田间污水池、喷滴灌等形式有效解决了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全市畜禽养殖场治理率达到100%,大型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8%。三是系统规划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约7亿元,扎实推进城市污水处理“333行动”,提高质量和效率,通过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提高城市河流水质。

4.改善了水生态保护体系的稳步发展。一是实施清水活水工程,开辟水系循环。开辟5条城区断头河,整治8条城区河流,进行生态改造。泰运河连接工程完成,农村活水工程全面实施,奖励补贴资金3.46亿元,农村河流2211条1234公里,涵洞桥2472座,农村河流3003条。二是建设长江生态走廊,建设水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恢复河滩湿地3000亩,堤顶按百年防洪要求拓宽改造,形成“一带三区多点”的总体布局,营造“水净美”的特色生态风光。三是实施骨干河道绿化。拆除骨干河历史遗留的违法建筑,修复种植绿色,完成骨干河“河流畅通、水净、岸绿、景观美”的建设目标。

5.编织了严格高效的水管理体系。一是落实最严格的水源管理考核制度。成立市最严格的水资源评价领导小组,编制《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施计划》,为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保障。二是全面推进河道长效管理。印发《河长制全面实施工作方案》,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责任制。将河流管理和保护纳入“河流主管制度”的责任范围;通过在媒体上公布河流主管名单,在路堤显示位置开设河流主管标志,明确河流主管的责任、管理和保护单位和监督电话,接受公众监督。三是依法律管理水利工程。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智能水”综合信息决策系统,不断提高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制定和完善水利工程的长期管理和评价措施,形成维护、重点危险工人隐患监测、洪水前后检查和日常检查等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管理目标评价。

6.建立了传承文脉水人文景观体系。一是加快水利景区建设。精心打造小南湖水利景区,已成为旅游业的亮眼名片。马甸枢纽成为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成为市代表性枢纽建筑。二是实施“双水润城”生态工程。羌溪河、泰运河等双水穿越城市,建设亲水平台、涉水步道、慢行系统,打造沿湖生态景观带,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三是做好细水宣传教育。建成市水利科学博物馆,展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成果,多次以“水生命之源”为主题,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水利科学博物馆和马甸水利枢纽,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节水、珍惜水的理念。

二、存在问题

1.水安全系统仍不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水利支持能力和经济社会优质发展需求,河流防洪标准不高,十多公里长河堤防洪标准,农村生态河流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当一部分村级河流多年没有改造,河坡坍塌,土壤侵蚀严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城市河流水质水感与群众期望仍存在差距,单一排放通道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老小区和偏远乡镇在用水高峰期仍存在水压不足等问题。

2.水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水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河流管理压力仍较大,部分基层河流管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两违三乱”等问题不时反弹,河流漂浮物打捞不及时,随机沉积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水利行业监管有待完善,水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不符合新时期水利发展的要求。

3.水污染治理仍存在不足。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中,根在岸上。如果你想控制水,你必须从源头入手。虽然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居市场前列,但与省政府提出的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平均达到80%以上的目标相去甚远。

4.水文化保护发掘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重用轻节约、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传统水文化载体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意见和建议

1.以重点工程为重点,加快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积极规划实施长江堤防洪技能提升二期工程,升级改造现状,改造部分通江闸(站),争取到2025年,长江河堤全面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快城市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改善城市河流环境。结合市南区水利规划,积极配合市南区排水工程,天星闸、焦土闸进入100个排水泵站,部分排水河流,重点解决长江持续高潮,上游排放通道难以排放,下游排放通道过于单一。全面推进供水厂、站、网络配套项目的实施,协调解决厂、站、网络不配套问题,消除城市旧管网爆裂隐患,开辟城市环形供水大动脉,全面提高供水压力和水质,确保人民饮用水安全。

2.注重高质量、高效率,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继续加强河湖长制,抓实抓细“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湖泊管理和保护长期机制,继续推进湖泊“清理”、“五清理”规范化,形成湖泊管理和保护合作,维护湖泊健康生活,坚持山脉、森林、田野、湖泊、草、沙的综合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生态保护、恢复管理和系统机制,加强湖泊生态流量保障,继续加强水污染控制,加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水源刚性约束,坚持用水量水,严格用水控制总量。加强对水源的刚性约束,坚持用水量,严格控制总用水量。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加强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进行节水评价;完善节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将节水关键指标纳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工农用水模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工城生态用水全面推进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用水,促进水源高效利用。

3.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协调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城市污水收集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质量和效率的“333”行动,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率,全面清除城市建设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和收集处理设施的空白区域。加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分类收集和分质处理,加快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4.注重文化提升,积极营造水文化社会氛围。水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市水利工作的短板和弱点。大力实施水文化升级工程,深入挖掘水韵文化特色。组织对水文化遗产进行研究调查,挖掘各类名人事迹、遗址、文化设施等。涉水,重视将水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建设。加快水利科学博物馆升级改造,积极推进水利景区和水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宣传水文化,营造“保护水文化、发展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普及水文化”的良好氛围。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

问题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