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页数 5 页
- 大小:17.71K
为您推荐
- 2023-10-01 21:48:13 20xx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提升机关党建质量
- 2023-09-18 16:28:46 中国共**百年辉煌与中国现代化——庆祝中国共**成立100周年专论
- 2023-09-10 08:35:12 机关20xx年度党建工作计划
- 2023-09-13 23:51:52 在20xx年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2023-09-24 12:52:12 党课讲稿: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2023-10-12 14:10:51 20xx年党课讲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 2023-09-13 03:53:23 党课讲稿—青年干部如何成为优秀骨干力量
- 2024-01-16 00:24:07 20xx最新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一)
- 2023-09-20 04:53:02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一把手)
- 2023-09-23 01:42:40 市应急管理局20xx年党建工作要点
- 2023-10-02 10:44:45 20xx年党课:新时代中国共**美好生活思想的核心内容
- 2023-09-16 15:38:39 铭记党恩为民司法
2、范文仅供自身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直接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范本由合作方或用户上传,我们不对文本的观点及权威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我们重视知识产权,如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点击“违规举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党课讲稿:建设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现代社会
AXXX在新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省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和党的20大精神研讨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要处理一系列促进中国现代化的重大关系,其中之一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活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社会充满活力,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全社会的主动性,促进社会进步。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前提。只有有序的社会运作,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中国长治久安。活力和秩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现代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有良好的秩序,实现社会运行有序与社会活力爆发的稳定平衡。要促进中国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活力与秩序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努力建设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现代社会,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社会共同体。
一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一个充满活力和秩序的现代社会必须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形成了地方党委、社会力量和群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履行各自的职责、责任和能力,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立共同治理和共享的现代治理模式。
1.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协调各方,社会建设和治理定向,及时研究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和部署行政领导和动员,涉及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和人民民生计重要工作监督、指导和调查,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安全稳定行为和现象,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细见成效。
2.明确和加强政府职责。坚持精兵简政,加强政府职能统一,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安全保障、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该放手的坚决放手,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必须承担的责任上。必须提供,充分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填补社会和市场的不足。全力保障,为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促进和保障公众参与。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和服务性社会团体,建设“党建引领” 承载社会组织 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加强各行各业和人民参与社会治理制度规范建设,确保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畅通人民表达、参与、监督和权益维护渠道,充分调动人民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4.加强和优化法治保障。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法为基础,加快社会法制化进程,努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理、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有效利用法治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全体员工学习法律,保护法律,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能力,确保依法制定决策,依法表达需求,依法调整利益,依法处理矛盾问题。
5.科技支持的厚度和优化。让科技赋予社会建设,有效支持社会治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努力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作、跨境整合、共享、生态绿色、智能运行新的智能社会建设模式,努力实现社会运行的准确感知、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紧急情况的快速处理,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二、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社会建设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基石,是人民工作和生活的直接领域,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重点。基层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中国一直重视基层,形成了普遍、务实、有效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全面保障了人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依靠人民促进社会建设。
1.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制度优势,完善和完善群众自治机制,保障选举、讨论、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促进、组织动员和管理服务监督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功能。尊重人民民主权利,切实做到“先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由群众依法决定”
2.让群众负责基层事务。坚持要求人民、要求人民、要求人民、要求人民服务、要求人民服务,让人民掌握自己的事务,紧密依靠人民治理各种基层事务,促进社会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财政保障、制度创新等渠道,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积累到基层,为基层自治奠定良好的基本条件。
3.以民生实事为重点进行普遍讨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扬民主统一、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的统一运用、集体利益和个人得失,重点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事实和重要事项。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基层民主协商的全过程,坚持从群众到群众,多与群众讨论,多与群众讨论决策,坚持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讨论,把正确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4.促进基层民主协商的系统发展。完善城乡社区协商制度,明确讨论事项和内容,扩大讨论主体和形式,完善协商程序和流程,努力解决“谁讨论”、“讨论什么”、“如何讨论”的问题,促进省、市地方党委指导、县地方党委规范、乡(街道)地方党委、社区两个委员会的形成,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部门、群众组织、相关利益群体和群众积极参与的讨论平台,促进了基层民主谈判的系统发展。
5.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协商方式。加快城市基层民主协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__实践创新,积极探索交流、听证会、论证、研讨会、房屋、庭院等基层协商方式,场内外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干部群众共议、相关方参与讨论活动,丰富和扩大基层民主协商的方式和形式,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协商方式,适合基层实际,参与者普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三、构建社会共同体: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动局面
目前,中国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联系也越来越有机。你有我,我有你,密切相关,命运相连,整体呈现出当今三维结构、多元化需求、移动变化、复杂差异和高风险的社会特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努力建设“从我做起,人人负责”的社会社区,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动局面。
1.画好共建共享的同心圆。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人民至上,响应人民的迫切需要和期望,努力加强基本保障,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追求更好的生活提供有力支持。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更好地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各方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促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新创造。
2.尽最大努力构建共治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制度、政府责任制、民主协商制度、群众推广制度、社会协调制度、群众参与制度,不仅发挥党委领导作用、政府领导作用,而且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加强各类群众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各级企业事业单位的责任,鼓励和支持各界人士和群众充分参与,在社会建设和治理中,使各方主体和力量分工合作,良性互动,各展其长,各尽其力。
3.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继续深化“授权、授权、授权、授权、服务”改革,大力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计划”、“公益风险投资计划”、“市场培育计划”、“政府与企业联动计划”,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民生和民政事项和社会服务。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社会工作体系,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团体、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会联动”机制,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运行。
4.突出群体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切实增强群众组织的政治优势、先进性和群众性,利用群众组织覆盖面广、接触面广、专业化程度高、针对性强的特点,促进各类群众组织在广泛的社会建设和治理实践中促进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好党与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建设和治理中,突出政治z*促进、组织动员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5.做好“五治”结合的大文章。有效加强政治z*的主导作用,坚持“政治z*”的方向;巩固自治的基本作用,实现人民的主导作用;发挥德治的主导作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加强法治的保障作用,依法处理政府行政、群众和差异;依靠智慧的支持作用,依靠数字技术促进智慧治理。通过“五治”的结合,实现社会活力有序、人民幸福、中国长治久安。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
-
-
0 分